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外感黄疸

外感黄疸

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指因外邪失治传里,化热熏蒸所致的黄疸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今风寒客于人,使人毫毛毕直,皮肤闭而为热,当是之时,可汗而发也。……弗治,肝传之脾,病名曰脾风,发瘅,腹中热烦心出黄。”伤寒阳明病可见本证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七八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茵陈蒿汤主之。伤寒身黄发热者,栀子柏皮汤主之。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。”《诸病源候论》有风黄候、伤寒变成黄候、时气变成黄候、温病变成黄候等。按其病因,均属外感黄疸的范畴。亦指脏腑素有积热,复受外邪诱发所致的黄疸。治疗当以祛邪、清热、利湿为主。参黄疸有关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尚药局

    古代管理药品及其他有关事务的最高机构,南北朝时期北魏等朝归属门下省。至唐属殿下省。局内设奉御2人,官阶五品下。直长2人,掌管为帝王配制药物,并由文武长官1人监督。药成后,要由医佐、奉御、殿中监、皇太子

  • 太医院通事

    元代医官职称。为低级官员,共2人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。参见太医院条。

  • 阴阳参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手掌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虾蟆草

    见《药物图考》。为荔枝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
  • 冷饭团

    出《卫生杂兴》。为土茯苓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摩风膏

    ①《银海精微》卷下方。黄芪、细辛、当归、防风、杏仁、松脂、黄蜡各一两,白芷、麻油各四两。先将蜡油熔化,他药为细末,慢火煎成膏,贴太阳穴。治鹘眼凝睛,外障。②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四册方。蓖麻子(研)一两

  • 平脉略例

    书名。不著撰人,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。此书系敦煌出土医学卷子。书中主要论述诊脉方法及部位,对寸关尺二十四气脉及十九种脉象主病阐述颇新,系研究唐以前脉诊学术之珍贵文献。原书藏法国巴黎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

  • 啮颊

    症名。出《灵枢·口问》。系指自咬其颊。详见啮舌条。

  • 背窬(xū 俞)

    新生儿脊椎管没有完全闭合的一种先生性畸形。清·吴溶堂《保婴易知录》:“小儿初生背上有孔窬一二个,其内有膜完护脏腑者,得生;如无膜露见脏腑者,即死无救。”与脊柱裂相类似。

  • 急救异痧奇方

    书名。又名《急救奇痧方》、《异痧杂证经验良方》。1卷。撰人不详(书前简介有“觉因道人识”字样),陈念祖原评。此书分述49种病状奇异的痧症症治,并介绍疟、痢、伤寒、瘟疫、中暑、霍乱、喉症、外科、伤科、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