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。为七叶莲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行气法。见该条。
忧膈、恚膈、气膈、寒膈、热膈的总称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五鬲气候》。即五膈。参见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。位于鼻孔内上端,鼻粘膜上。主治晕厥,目赤肿痛,中暑等。点刺出血。
病名。指汗泄不畅所致的一种皮肤病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三十八。又名疿汗疹、疿疮、痱子,由于暑湿蕴蒸,汗泄不畅所致。多见于炎夏,以小儿肥胖人易患。好发于头面、颈项、腹、背、肩、股等处。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
用苦燥药祛除湿邪的方法。适用于中焦湿证。有苦温燥湿、苦寒燥湿等。各详该条。
产后三冲之一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指恶露当下不下,逆而上冲于肺的病症。常见胸闷烦燥,面赤气急,呕逆,鼻衄等症。方用二味参苏饮(人参、苏木),甚者加芒硝。属产后危重病。
肝脏亏虚的一类病证。如肝气不足而失其刚强之性,则使人恐惧胆怯。肝不藏血或肝阴亏损,则多梦易惊,卧寐不宁或筋痿无力、爪甲枯脆等症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肝病者……虚则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善恐,如人将捕
见《外科正宗》卷一。即黍米寸金丹,见该条。
病名。俗称醉酒。即酒精中毒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饮酒中毒候》。因饮酒过量,酒毒溃于脾胃,流溢经络所致。症初起则脸面潮红,兴奋多语,头痛眩晕,时悲时喜;继则烦乱呕吐,步态不稳,或壮热烦渴,或恶寒呻吟;甚者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