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别名。《圣济总录》:“足上廉二穴,一名上巨虚。”见该条。
古病名。又称注病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诸注候》。即疰病。详疰条。
见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《调经专辑》。即居经。详该条。
①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为虎耳草之别名。②见南京药学院《中草药学》。为锡生藤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指十二经之络脉。《素问·气穴论》:“孙络之脉别经者……传注十二络脉。”
证候名。多指肺脾气虚。可由肺虚及脾,或由脾虚及肺而致。证见久咳不已,短气乏力,痰多清稀,纳食减少,腹胀便溏,甚则足面浮肿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治宜补脾益肺。
古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水毒候》。又称水毒病。详该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两种以上药物同用。一种药为主,其余药为辅,以提高其药效。如款冬花配杏仁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荔枝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医垒元戎》方。当归(酒炒)、川芎、白芍药、干地黄(酒蒸)各一两,石膏、知母各五钱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治妇人妊娠伤寒,身热大渴,蒸蒸而烦,脉长而大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