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名,代号SI7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属手太阳小肠经。手太阳之络穴。位于前臂伸侧,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,距阳谷穴5寸处。一说“去养老一寸七分”(《针灸集成》)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,深层桡侧有前臂
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【介绍】:北宋医家,蔡州(今河南汝南)人。精通医学,据称能默诵《素问》、《本草》、《千金方》等,为人治病不受酬谢。宣和年间(1119~1125年)道教盛行,隐居山中为道士。
又称命门火旺。指阴虚火旺,出现火迫精泄的病机。肾为阴脏,内藏水火(即真阴、真阳),生理上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。若肾水亏损,或肝肾阴虚,则可使肾火偏亢,出现性欲亢进、遗精、早泄等症。治宜滋阴降火。
病证名。指咳嗽而声音嘶哑者。多因血热所致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五:“声嘶嗽、咳嗽而声嘶者,乃血分受热故也。”治用“蛤粉、青黛,蜜调服之。”参见咳嗽、哑嗽、劳咳、久咳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疔疮生于脐部,多见于婴幼儿。证治见疔疮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鲁济。瓯宁(今福建建瓯)人。精于医术,在当地闻名,曾集有《经验良方》10卷,已佚。
【生卒】:1048~1118【介绍】:宋代文人。郫县(今四川郫县)人。著《附子传》,对附子的栽培及医疗作用论述较详。
①真阴亏损引起的发热。如两颧潮红、低热、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、心烦失眠、盗汗、尿短赤、口燥咽干、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、脉细数无力,多见于热病伤阴的后期,或阴虚劳损等。②阴盛格阳引起的假热症状。参见阴盛格阳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号肃庵,又号洞元真人。汜水(今河南荥阳)人。因病习医,崇信主观唯心论的太素脉,认为太素脉能决生死病夭和预知人事。著有《方书一得》、《太素精要》,皆佚。
出《丹溪心法》。为栝蒌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