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心实热证

心实热证

证名。指心经邪热炽盛的病证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病苦闭,大便不利,腹满四肢重,身热,名曰心实热也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:“夫心实则生热,热则阳气盛,阳气盛则卫气不行,荣气不通,遂令热毒稽留,心神烦乱面赤身热,口舌生疮,咽燥,头疼,喜笑,恐悸,手心热,满汗出,衄血,其脉洪实相搏者,是其候也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心小肠经虚实热证治》:“心实热,心下痞满身重发热干呕不安,腹中雷鸣泾溲不利,水谷不消,欲吐不吐,烦闷,喘急。”或伴有夜眠不安,体背生疮,甚则发狂等。治宜泻心清热为主。选用竹沥汤黄连泻心汤等方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洪氏集验方

    方书名。宋·洪遵撰。5卷。刊于1170年。本书汇集作者本人多年试用或传闻的验方共167首,内容以临床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、灸法为主。但未分类编次,又无标题。对于病证和治法,缺乏必要的阐述。建国后有《宋人

  • 半表半里热不得卧

    病证名。外感不得卧之一。指邪搏心胸半表半里之间所致的不寐症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半表半里不得卧之症。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,心下闭结,汗吐下后,反复颠倒,心中懊者,太阳经半表半里热也;咽燥口干,发热汗出,

  • 妊娠肠风下血

    病证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妊娠五、六个月,胎气已成,忽患肠风,此风淫伤胃所致。……迁延不愈,胎必受损。治法祛风清燥、除热凉血;或久则用涩脱之剂、宜安荣散。”(白芍、当归、生地、熟地、黄芩、槐角、地

  • 华元化

    【介绍】:见华佗条。

  • 心血虚

    多由失血,过度劳神,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。症见心悸,心烦,易惊,失眠,健忘,眩晕,面色苍白,唇舌色淡,脉细弱等,治宜补血安神。血为阴,故亦作心阴虚。详该条。

  • 一见喜

    见《泉州本草》。为穿心莲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牡痔

    病名。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症为肛边生痔,如枣大,时痛时痒,或下脓血;或肛内生小肉,上有孔窍,根蒂较小。相当于肛漏或混合痔。

  • 咽喉口齿科

    宋太医局医学分科有口齿兼咽喉科。即喉科。详该条。

  • 女贞实

    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女贞子,详该条。

  • 曲莲

    见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罗锅底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