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四。即红丝疔。见该条。
下厥,这里专指相对于上部头面的中焦脾土阳气不足,气机逆乱。因脾胃升降失调,胃气逆上冒于头部,导致头目昏花、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机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:“下厥上冒,过在足太阴阳明。”
指五脏宜用苦剂,六府宜用辛剂。《儒门事亲》卷十四:“……五苦者,五脏为里属阴,宜用苦剂,谓酸苦涌泄为阴;六府为表属阳,宜用辛剂,谓辛甘发散为阳,此其义也。”联系临床实际,这种说法有一定指导意义。
见《广西植物名录》。为莲生桂子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2卷。清·周学海撰。刊于1905年。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:“伤寒见证,不止仲景原文,仲景之外,尚有伤寒证治。”据此作者将《伤寒论》中“伤寒例”所申明的“即病为伤寒,伏气变为温热”的理论,通过对伤
旧病名。出《经效产宝》。指产后出现幻视幻觉的病证。多因产后血去太多,神无所归;或败血停积,上攻于心所致。若血去太多,兼见心神恍惚,睡卧不安。治宜补血养心宁神。方用茯神散(茯神、柏子仁、远志、人参、当归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五谷虫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4卷。题名清·叶桂撰(一作姚球撰)。刊于1844年。作者对张景岳所主张的温补学说提出了不少论评,是不同学派辩论之作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延平(今福建南平)人。年轻时读书,学习易理并钻研医学。曾获得秘方,施药救人,到八十岁仍手不释卷。著有《纫元医案》,已佚。
①病名。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。见《济生方》卷三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五:“伏暑症,暑久伏病也,……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,或为些小风寒所固,此毒遂渐渐入内,伏于三焦肠胃之间,或秋或冬,久久而发,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