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以局部与远道相结合的配穴方法。如胃痛取中脘、胃俞为近取;内关、足三里为远取;两相结合,即为远近配穴法。
亦称裹圈舌。舌中心至舌根淡红,外层有红晕,而舌边尖纯黑。多见于温病热邪内传心包之候。常伴见神昏、谵语、烦躁,或发斑疹等症,宜清心开窍,凉营泄热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方。玄参、牛蒡子、荆芥、葳蕤、贝母、天花粉、马兜铃、桔梗、麦门冬各等分,甘草量减半。水煎服。治麻后余热,咳嗽声瘖。
指心与小肠两经实证。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三:“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,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。病苦头痛身热,大便难,心腹烦满不得卧,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,名曰心小肠俱实。”临床除上述见证外,尚可见口舌生
病证名。清·单南山《胎产证治录》。因产后出血过多所致。症见眼痛不能视,羞明隐涩,眼睫无力,眉及太阳酸痛等。治宜补血养营。方用当归养荣汤、当归补血汤。有热者加黄芩;脾胃不和,恶心不饮食者加生姜。
舌黑烂,频欲自啮。为脏腑热极兼受秽毒重症,杨梅毒疮可见此舌,宜大剂清热解毒泻火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即差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所出现的证候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尺中脉微,此里虚。”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脉证并治》:“男子面色薄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,脉浮者,里虚也。”症见少气懒言,心悸神疲,头
病名。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蛇节疔,见该条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。一作山提。撰《杂药方》10卷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