兽医学著作。又名《安骥集》。唐·李石撰。原书4卷,此后屡经增补修订,现存有5卷本及8卷本。原书所收集的内容均系唐以前的多种兽医学资料,经后人增补。现存本中已杂有一些宋代的兽医论述。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各
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蜂窠漏……若皮硬色黑,必内有重管。”即复杂性肛漏,漏口较多,形似蜂窠状者。
病名。系指口内生瘤,其根蒂较长者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四:“口内生肉球,有根线长五寸余,吐球出方可饮食,以手轻捻痛彻至心。”治宜疏风泻火,活血凉血。可选用黄芩、丹皮、红花、僵蚕、赤芍、乳香、没药等煎服。或
精气不足,指老年人而言。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:“巨阳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。”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石蒜之别名,详该条。
小儿患病而表现于身形体态方面的征候。《幼科指南心法》:“要识小儿形症,但将相貌推求。黄浮肌瘦痞瘕瘤,唇摄面青痛楚。吐舌唇焦内热,昏昏好睡脾辜。手掀足掣是惊由,疳疾青筋大肚。”“眼角眵生肝热,口边涎出脾
八种治疗方法。见《医学心悟》。即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。这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,通过八纲辨证,概括对多种病证的治疗,制订出来的基本方法。一般来说,病邪在表用汗法;病邪在里、在上属实用吐法;在
《景岳全书》的一部分(卷40~41),2卷,明·张介宾撰。内容主要论述小儿杂病(不包括痘疹、麻疹)的证治。此外又有《小儿则古方》1卷,为《景岳全书》第62卷;《麻疹诠》1卷,为第42卷;《痘疹诠》3卷
手阳明大肠经二间、三间两穴的合称。《针经指南·标幽赋》:“两间、两商、两井,相依而别两支。”杨继洲注:“两间者,二间、三间也;两商者,少商、商阳也;两井者,天井、肩井也。言六穴相依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。
【介绍】:明代官吏。字邦宪。福建福清人。进士出身,曾任副都御史等官职。与通州(四川)医官孙宇合编有《经验良方》一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