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一部)1977年版。又名苦豆子草。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茎叶。苦,寒,有毒。清热燥湿。治肠炎,细菌性痢疾。煎服:1.5~3克。内服过
见《文山中草药》。为扶芳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元好问条。
病证名,出《本草纲目》,又名血脐。指断脐后,脐部有血渗出,经久不止。可因患儿脐带粗大,干缩后,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;或因胎热内盛,迫血妄行而致。大多在出生后第一星期,脐带脱落的前后发现。如出血无其他症状
病名,一作风癔。症见猝然昏倒,不知人事,伴见舌强不能言,喉中有窒塞感,甚则噫噫有声等。属于风中脏腑的范围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八:“风懿者,奄忽不知人,咽中塞,窒窒然,舌疆不能言,病在脏腑。”《医门法律
能,古通态。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、发病机理的统称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愿闻其诊,及其病能。”《素问》又有《病能论篇》,主要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。
舌干枯燥裂,糙刺如沙鱼皮。为津液干涸之候,症属危重(见清·杨云峰《临证验舌法》)。
即归来穴。《针灸集成》:“肠绕二穴,在挟玉泉(即中极穴)两旁相去各二寸,主治大便闭塞,灸以年为壮。”
指脐中。《灵枢·四时气》:“徒,先取环谷下三寸,以铍针针之。”《黄帝内经太素·杂刺》杨上善注:“环谷当是脐中也。”
病证名。出《经效产宝》。即子淋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