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①病因六淫之一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燥胜则干。”燥与湿对。燥病易伤津液。临床表现多为目赤、口鼻唇舌干燥、干咳、胁痛等。其偏热者为温燥,偏寒者为凉燥。②阴津亏损时出现的内燥证候。参见内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

    病名。即牵拉肘,详该条。

  • 阴疳

    即阴疮。详该条。

  • 锯痕症

    病名。即肉疙瘩。详见该条。

  • 红米

    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即红曲,详该条。

  • 五汁膏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八方。天门冬、麦门冬、生地黄、薄荷、贝母、牡丹皮、阿胶、茯苓、犀角、羚羊角、梨汁、藕汁、蔗汁、人乳、莱菔汁。前十味以水先煎取汁,入余药再熬,后入蜜二两,隔水炖半日成膏服。治真

  • 小儿按摩经

    见针灸大成条。

  • 齿痛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即牙痛。详该条。

  • 上天心

    推拿穴位名。即大天心。见该条。

  • 惊风八候

    惊风的八种证候。《古今医鉴》:“夫小儿有热,热盛生痰,痰盛生惊,惊盛发搐,搐盛则牙关紧急而八候生焉。搐、搦、掣、颤、反、引、窜、视是也。搐者两手伸缩,搦者十指开合,掣者势如相扑,颤者头偏不正,反者身仰

  • 五趾骨

    骨名。即趾骨。左右共28块,较之指骨粗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