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疫毒痢

疫毒痢

病名。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危重者。见宋《史载之指南方》。亦称“疫痢”、“时疫痢”。《肘后备急方·治伤寒时气温病方》已有“天行毒病,挟热腹痛,下痢,升麻甘草黄连当归、芍药、桂心黄柏各半两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服之当良”的记载。多由疫毒流行,互相染易,壅滞肠道,燔灼气血所致。主要症候为发病急骤,高热呕吐烦躁口渴,腹痛剧烈,后重特甚,痢下脓血,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,便次频多,甚至昏迷痉厥。儿童每于未痢之前,即呈昏迷、抽搐,甚或肢冷、喘促,脉微欲绝等危象。治法以清除肠积,凉血解毒开窍解痉为主。可用白头翁汤槟榔顺气丸当归银花汤犀角地黄汤紫雪丹等方。本病类似中毒性痢疾,及痢疾伴有严重脱水,电介质紊乱的重症患者。宜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。参见疫痢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补脾摄血

    同补气摄血。是治疗脾不统血,气不摄血所致的出血证候的方法。如月经先期,血量较多,色淡质稀,脉虚弱无力;下血紫暗,或先便后血、脘腹隐痛、面色白,脉细弱;反复皮下出血,神疲乏力,头眩心悸,脉虚细弱;溃疡病

  • 张振鋆

    【介绍】:见张筱衫条。

  • 道刺

    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远道刺。见该条。

  • 万汝永

    【介绍】:见万邦孚条。

  • 针刺补泻法

    指针刺治疗中,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目的而使用的各种针法。一般分补法与泻法两类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已有记载,如“微旋”、“出针按针”为补,“切而转之”、“摇大其穴”为泻。自元、明以后又有发展,如《金针赋》提

  • 王绍颜

    【生卒】:十世纪【介绍】:五代医家。继唐·刘禹锡撰《传信方》之后,撰有《续传信方》十卷,佚。又撰有《婴孩方》10卷(见《宋史·艺文志》)。

  • 阴肿成疮

    病证名。阴茎包皮感染湿热毒邪,以致局部焮赤肿痛成疮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:“阴肿,下焦热,热气冲阴,阴头忽肿合,不得小便,乃至生疮。”此症暑天较多,婴幼儿包皮内积垢未除者,每易致之。治宜清热利尿,用导

  • 脉痿

    痿证之一。亦称心痿。由于心热火炎,血气上逆,下部血脉空虚;或悲哀太甚,阳气内动,屡屡失血,脉失濡养所致。症见四肢关节如折,不能举动,足胫软弱,不能着地站立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心主身之血脉……心气热,则

  • 粥谱

    食疗著作。清·黄云鹄著。1卷。刊于1881年。本书共收载粥方247首,将粥分成谷物类、蔬菜类、水果类、植药类、卉药类、动物类等,并简述了每一粥方的功用、主治,提出了粥疗的五大特点:“一省费、二味全、三

  • 愈毒汤

    《医学准绳六要·治法汇》卷五方。土茯苓四两,白藓皮、苦参、金银花各三钱,黄柏一钱,皂角三十粒,薏苡仁、木通、防风各二钱。水煎服。治曾患梅疮而头痛不止,咽中痛或臂膊有块作痛。如气虚者,加人参、黄芪;血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