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证名。①指胸腹部痞满、按之不痛的疾患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病发于阳,而反下之,热入,因作结胸;病发于阴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”又:“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《赤水玄珠·痞气门》:“刘宗厚曰:痞之为病,由阴伏阳蓄,气上不运而成,处心下,位中央,膜满痞塞,皆土之病也。胀满有轻重之分,痞则内觉痞闷,而外无胀急之形;胀满则外有形也。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,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,如中气虚弱,不能运化精微,则为痞;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;湿热太盛,土乘心下则为痞。既痞与湿同治,惟上下分消其气,如果有内实之症,庶可略与疏导。”根据病因、症状、部位之不同,可分气痞、痰痞、虚痞、实痞、上痞、中痞、下痞等。详各条。②指胸腹部有癖块,属积聚一类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痞》徐灵胎评:“痞有二义。痞结成形之痞,是病胸膈痞满。是症痞结之痞,即积聚之类,另立一门亦可。但痞满之痞,不拘何病皆有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肿胀源流》:“痞者,闭也。痞必有块,块则有形,总在皮里膜外,其源皆由伤于饮食。”参见积聚有关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腥臊气

    即腥臭气。详该条。

  • 狗儿蔓

    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面根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子母疟

    病名。疟疾之一。《医略十三篇》卷九:“有日一作,夜一作,俗名子母疟。……或间疟,当期日二作,俗名间日子母。”参见疟疾条。

  • 红尖黑根舌

    舌尖红色,舌根黑苔。为心肾火炽,或实热灼伤阴分,可见于急性流行性发热病。急宜苦寒泻下存阴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脑顶风

    病证名。出《颅囟经》。指小孩无故摇头的病态。系由肝风内动所致。临床可伴有惊搐、咬牙、弄舌等。须依据具体病情,辨证施治。

  • 二花秧

    见《河南中药手册》。为忍冬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项疽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脑疽。见该条。

  • 漏下赤白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素女经》。亦名赤白漏下。指阴道漏下之血污,赤白相杂,淋沥不断。参见经漏条。

  • 水桐树

    见《天津医学通讯》(6)1,1971。为喜树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异痧杂证经验良方

    见急救异痧奇方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