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痞胀

痞胀

证名。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。《张氏医通·腹满》:“此得之湿热脾阴,不能统血,胃虽受谷,脾不输运,故成痞胀。当理脾气,祛湿热,兼养血之剂,如枳实黄连、炮姜、半夏茯苓当归、芍药、阿胶乌梅砂仁之类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胸膈脊背乳病源流》:“酒积杂病,下之过亦作痞。盖胸中之气,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,故心下痞。宜升胃气,以血药兼之,若全用导气,则气愈下降,必变为中满鼓胀矣。”如伤饮食胸痞者,用枳术丸;食后感寒,以致饮食不化者,二陈汤加山楂麦芽神曲虚寒不散,或宽或急,常喜热物者,理中汤加枳实;稍久郁成湿热者,平补枳术丸(见《医学入门·痞满》)。参见、痞满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点穴疗法

    即指针疗法。见该条。

  • 五水灸法

    五脏水肿的灸疗方法。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·肿胀论》:“青(肝)水灸肝井(大敦);赤(心)水灸心荥(少府);黄(脾)水灸脾俞(太白);白(肺)水灸肺经(经榘);黑(肾)水灸肾合(阴谷)。”

  • 保冲大夫

    元代医官职称。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,官阶正五品。

  • 偶刺

    古刺法名。十二刺之一。又称阴阳刺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偶刺者,以手直心若背,直痛所,一刺前,一刺后,以治心痹。刺此者,傍针之也。”指治疗心气闭塞,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。其法用手按其胸背,当痛处所在

  • 大指次指

    即手第二指。又称次大指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大肠手阳明之脉,起于大指次指之端。”

  • 化痰

    祛痰法之一。消解痰涎的方法。依据生痰的病因,化痰法约分六种:宣肺化痰,清热化痰,润肺化痰,燥湿化痰,祛寒化痰,治风化痰。详各条。

  • 气由脏发

    气,指神气、精气。皆源于五脏。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变,会反映到气色的变化(见《四诊抉微》)。

  • 曹公辅

    【介绍】:见曹秉铉条。

  • 实中夹虚

    指实邪结聚的病夹有虚证,邪盛正虚。如臌胀病,症见腹胀满、二便不利、形体消瘦、面色萎黄、纳减、气短乏力、脉弦细等,为气血郁结的实证夹脾肾不足的虚象。

  • 腰柱

    ①经穴别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《太平圣惠方》作腰注,即腰俞。见该条。②正骨器械。出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七。用杉木四根,制如扁担形,宽一寸,厚五分,长短以患处为度,各以侧面钻孔,穿绳联贯即成。在患处先以醋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