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瘀血

瘀血

血液瘀滞体内,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,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。可因病致瘀,如跌扑损伤、月经闭止、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;也可因瘀致病,引起气机阻滞,经脉阻塞,瘀热互结,积瘀成瘕,甚至蓄血发狂等。临床表现较复杂,如面色黧黑,肌肤青紫,皮肤干枯如鳞状,局部固定性刺痛、拒按,紫色血肿小腹硬满,胸胁撑痛,经闭,大便黑色,舌紫暗或有瘀点,脉涩,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,均属瘀血的见症。此外,久病多挟瘀,不少顽疾亦常从瘀血辨证论治。现代研究瘀血可包括以下几种病理变化的部分过程:①血循环障碍,尤以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、郁血、出血、血栓和水肿等病理改变。②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、变性、坏死、萎缩或增生等。③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。④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去火毒

    中药炮制法之一。指除去膏药的火毒。膏药熬成后,如果立即涂贴皮肤上,能刺激皮肤,轻的发痒,重的起水泡,甚至引起溃烂。去火毒的方法有二:①把刚制成的膏药,放置阴凉地方若干时日。②浸泡在井水或凉水内几天后待

  • 乳结核

    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。又名乳核、乳中结核。为乳疬、乳癖、乳痨、乳岩等仅以乳房结块为早期特征的多种乳病总称。证治因病而异,详各条。

  • 嗌干

    即咽干。《素问·热论》:“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,故腹满而嗌干。”属于虚者,少阴液亏,少阴之脉循喉咙,挟舌本,虚则嗌干,治宜补肾养阴。属于实者,多系肺胃火炽,灼伤津液,咽嗌失于濡养所致,治宜清火、养阴、利

  • 小儿寒厥

    病证名,小儿厥证之,又名小儿阴厥。系由阳气衰于下,阴寒过盛,以致阳虚则阴凑之而见手足厥冷的证候。《寿世保元》:“阴厥者,始得之,身冷脉沉,四肢厥逆,足踡卧,唇口青,或自利不渴,小便色白,宜四逆理中汤之

  • 羌活黄芩汤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五方。羌活、黄芩、陈皮、前胡、猪苓、甘草、知母。水煎服。治太阳疟,腰痛头痛且重,遍身骨痛,小便短赤,寒从背起,先寒后热,热止,汗出难已。如口渴,即兼阳明,宜倍知母,加麦门冬

  • 万灵夺命汤

    《疡医大全》卷三十四方。朱砂(水飞)、蟾酥(人乳泡)、轻粉、胆矾各五钱,铜绿、血竭各一两,雄黄、枯矾各二两。为细末,面糊为丸,芡实大,每服一丸,葱白三寸嚼烂包药于内,热汤吞服,使汗出。治疔毒入腹,烦闷

  • 不月水

    出《脉经》。即经闭,详该条。

  • 清中驱疟饮

    《医学准绳六要·治法汇》卷三方。半夏、橘红、黄芩、槟榔、草果、山楂、青皮、厚朴、苍术。加姜、枣,水煎服。治疟疾初起,先寒后热,胸膈饱闷,或寒战后大渴。

  • 岩马桑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山腊梅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直石

    出《吴普本草》。为长石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