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时医官职称。为太医监之下属官职,计2名。其职责是管理药物。
五脏精气内虚,为邪气所兼并而出现的精神症状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精气并于心则喜,并于肺则悲,并于肝则忧,并于脾则畏,并于肾则恐,是谓五并,虚而相并者也。”
书名。见《明史·方技》。明·吕复撰。已佚。
七怪脉之一。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,且间歇时间不匀,如屋漏滴水之状。
属湿痰、寒痰。若兼咳而声音重浊,鼻塞,多为外感风寒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系官医提举司之副职主管官员,始设于1288年(至元二十五年),官阶为从六品。
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椒疡。多因眼部不洁,受风热毒邪侵袭,加之脾胃素有湿热,致眼睑脉络壅滞,气血失和而发。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,状如花椒。自觉眼部沙涩痒痛,羞明流泪等。相当于今之沙眼
病证名,又名小儿肿病。是指体内水液潴留,泛溢皮肤,引起头面目窠、四肢腹部以及全身浮肿的病证。《儒门事亲》:“小儿通身浮肿,是水气肿也。”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炎,肾病综合症。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小儿肿
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·风病诸候》:“历节风之状,短气自汗出,历节疼痛不可忍,屈伸不得是也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十:“历节风者,由血气衰弱,为风寒所侵,血气凝涩,不得流通关节,诸筋无以滋养,真邪相薄,所历之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阿魏丸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