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蚕豆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田云槎条。
见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二十。即儿枕痛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热病》。瘴,引纵也。谓宜近而引之远,宜远而引之近,皆为牵掣也。此处指目牵动感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阴市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。小儿素患蛔虫病,因痧毒入胃,胃必热胀,热胀之极,蛔不能存,因而上涌,乘吐而出。此与伤寒吐蛔,伏阴在内者不同。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、臂弯痧筋上,流出紫黑毒血;另用
病名。出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中。即鹳口疽。见该条。
五膈之一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八。多因气塞、火郁、脾运失常、食滞隔阻所致。症见烦满,疲乏,食不下,时呕沫等。治用食郁越鞠丸等方。一作食噎膈。参见噎膈、五膈条。
见《岭南草药志》。为蒟酱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即胎前头痛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