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中。又名猴疳。由胎中感受遗毒所致。临症初生儿臀部焮肿溃烂,红赤无皮;重者可延及遍体,以上窍为甚。治疗:内服猴疳化毒丹。外用甘草水溻洗。并搽黄连油或青黛散敷之。类似胎传梅毒。
证名。指素体阳虚,肝脏亏损所出现的证候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一:“病苦胁下坚,寒热,腹满不欲饮食,腹胀,悒悒不乐,妇人月经不利,腰腹痛,名曰肝虚寒也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》:“肝虚
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。指产妇临产时,背平着蓆,体不倦曲,使儿易产,所采取的体位,称卧产。
肾脏真气已绝的脉象。肾脉当沉而反躁动,轻按之坚实,重按之乱如转丸,尺部更为明显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肾死脏,浮之坚,按之乱如转丸,益下入尺中者,死。”
①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五方。天南星(白矾水煮)、炙甘草半两,玄精石二两,贝母一两,不灰木一两半。为末,每服半钱匕,生姜、乌梅煎汤调下。治肺经伏热,夜卧咳嗽。②《外科启玄》卷十二方。滑石一两,甘草、冰片各
出《名医别录》。即葱须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突然发生的痹症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。”参见三痹条。
书名。16卷。刘世祯述义,刘瑞瀜疏证。刊于1924年。据刘世祯氏自称,因母丧,于江西某山谷中遇“张老”,张老授以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,与世传本不同,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,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,补充
病证名。指因感受湿邪引起的咳嗽。多由时行雨湿,或坐卧湿地,或湿衣沾身所致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“伤湿咳嗽之症,身重身痛,或发热有汗,或面目浮肿,或小便不利,骨节烦疼,气促咳嗽。”脉多濡软、浮缓等。治宜燥
书名。明·李中梓撰。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,不分门类,不立标题,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。作者长于脉诊和辨证,处方灵活,案语明晰。初未刊行,后收入李延昰《脉诀汇辨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