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筋惕肉瞤

筋惕肉瞤

证名。指筋肉惊惕跳动。见《伤寒论·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多因汗多伤阳血虚津耗,筋脉失养所致。《伤寒明理论》卷三:“其于筋惕肉瞤,非常常有之者,必待发汗过多亡阳,则有之矣。……发汗过多,津液枯少,阳气太虚,筋肉失所养,故惕惕然而跳,瞤瞤然而动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》:“伤寒发汗过多,则伤其血,血虚无以荣筋,因拘急而惕惕然跳,且四体百骸,亦瞤瞤然动,是筋惕肉瞤,由于筋肉失养。”因血虚所致者,宜四物汤加减,阳气虚者,宜真武汤等方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张湛

    【介绍】:晋代养生学家。著有《养生要集》一书,已佚。内容残见于《千金方》、《医心方》及其他书中。据《晋书》,豫章太守范宁患目痛求医于张。张示以药方为:“一、损读书;二、减思虑;三、专内视;四、简外观;

  • 和血熄风

    熄风法之一。治疗肝风内动偏于血虚的方法。热性病后期耗伤阴血,出现唇焦舌燥、筋脉拘急、手足蠕动,或头目眩晕、脉细数等症,用生地、白芍、天冬、鸡子黄、龟板、鳖甲、牡蛎、钩藤等药。

  • 息胞

    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:“有产儿下。若胞衣不落者。世谓之息胞。”详胞衣不下条。

  • 翁自昭

    【介绍】:见翁晋条。

  • 排脓托毒

    简称排托。即内托中的托毒透脓法。详内托条。

  • 寿世编

    ①方书。2卷。未具撰人,顾奉璋序称:“青浦诸君子所辑”。首辑亟斋居士《达生篇》、毓兰居士《保婴篇》。以下分小儿、妇女、身体、头面等42门,每门详列病症,博收各科验方。曾经多次增纂。现存清刻本,建国后有

  • 手太阳之正

    出《灵枢·经别》。即手太阳经别,见该条。

  • 痧痨

    病证名。出明·秦景明《幼科金针》。为麻疹后久咳不止,肌肉削瘦的病证。多由病儿胎禀不足,麻毒深重,热久伤津所致。多见于麻疹之后,热留不退,发枯毛竖,肉消骨立,渐渐羸瘦。如病情迁延不愈,则见睡时露睛,口鼻

  • 酒齇鼻

    病名。出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。古名鼻赤,《素问·热论》:“脾热病者,鼻先赤。”又名鼻齇、肺风、肺风粉刺、赤鼻、鼻准红赤,俗称酒渣鼻、酒糟鼻。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。症见鼻准发红,久则呈紫黑色,甚者可延及

  • 燥火眩晕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外感眩晕》。可因岁运加临或时邪感冒所致。症见身热烦躁,口渴引饮,夜卧不宁,头旋眼黑,小便赤涩,脉躁疾。治宜清火润燥。用柴胡清肝饮、清肺汤、竹叶石膏汤等方。参见眩晕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