踝关节内、外侧的圆形骨隆起部位。
五脏病邪之一。《难经·十难》:“心脉缓甚者,脾邪干心也。”《灵枢·五邪》:“邪在脾胃,则病肌肉痛。阳气有余,阴气不足,则热中,善饥;阳气不足,阴气有余,则寒中,肠鸣,腹痛;阴阳俱有余,若俱不足,则有寒
病名。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一。因无子饮乳,蒸乳而发寒热作痛者,俗名乳膨。可用炒麦芽一两,水煎频饮。乳退,胀热自除。
病证名。见《医林绳墨·眩运》。又称晨晕、早起眩晕。指眩晕之常发生于清晨者。多因阳虚及痰浊固结所致。详晨晕、早起眩晕、阳虚眩晕、痰晕条。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方。清半夏12克,生龙骨、生牡蛎各18克,生赭石、炒黑芝麻、炒柏子仁、白芍药各9克,朴硝、陈皮、茯苓各6克。水煎服。治思虑生痰,因痰生热而致的神志不宁。
胆病所生的邪气。《难经·十难》:“心脉微急者,胆邪干小肠也。”
证名。①指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。《圣济总录》称为“肾气盛实”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肾气虚则厥,实则胀。”参肾气盛条。②生理名词。指肾脏精气充实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丈夫八岁,肾气实,发长齿更。”
病名。五脏水肿病之一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》:“肺水者,其身肿,小便难,时时鸭溏。”多因肺失宣肃,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所致。临床特征为浮肿,大便鸭溏。治宜宣肺利水,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,或麻黄
病证名。即肺经感受风热之邪而忽然失音,其症口舌干燥,渴欲引饮,舌黄脉数,便结溲黄等。治宜疏风宣肺,清热降火。可选用银翘散,清咽利膈汤等加减。参见暴喑条。
五脏之风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:“经有五风。”马莳注:“五风者,即八风之所伤也,特所伤脏异,而名亦殊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