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老老恒言

老老恒言

养生类著作。清·曹庭栋著,全书共五卷。初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,后因遭兵燹板毁,同治九年(1870)重刻。又名《养生随笔》。本书前二卷详晨昏动乱之宜,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要,末附粥谱一卷,偕为调养治疾之需。全书所述,虽无惊人之语,但切于日用琐屑之事,而且有论有法,周详实用。作者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,适应日常生活习惯,把养生的实践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。同时重视调摄脾胃,认为“古人养老调脾之法,服食即当药饵”,故而把饮食调摄、起居调摄与调理脾胃联系起来,提出一系列保养方法。此外本书极力推崇食粥,认为“粥能益人,老人尤宜”,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,能推陈致新,生津致胃,所益非细”。全书所列粥谱一百方,多数采自其他方书,曹氏自己又创制十四方加入,并按药物气味不同,分为上中下三品,对于老年养生防病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温毒

    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二。①指春温发斑的病证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三:“伤寒阳症发斑,谓之阳毒,春温发斑,谓之温毒。”②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。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:“温毒者,诸温挟毒,秽浊太甚也。”一般

  • 摩面

    自我推拿方法。即浴面法。《诸病源候论·时气候》:“摩手掌令热,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,去肝气,令面有光。”

  • 通关藤

    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一部)1977版。为通光散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开窍

    ①指五脏通应于体表的外窍。藏象学说认为体表孔窍无论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与五脏相通应,故《金匮真言论》有肝“开窍于目”、心“开窍于耳”、脾“开窍于口”、肺“开窍于鼻”、肾“开窍于二阴”之说。《灵枢·脉度

  • 季肋

    见《灵枢·经筋》。即季胁,见该条。

  • 汤执中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官。随高宗赵构南渡,迁居永丰(今江西永丰县)。擅长妇科。

  • 轻清疏解

    指用轻清上浮、疏解泄热的方药,治疗上焦风热病证的治法。《温病条辨》: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。”故治上焦病证须轻清疏解。热本易伤津,发表过度则徒损正气,故宜疏解。常用药物有薄荷、牛蒡子、桑叶、菊花、桔梗

  • 苦木通

    见《中药材品种论述》。为关木通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足不收

    证名。指两足软弱,行走时收引无力,举步艰难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虚则足不收,胫枯,取之所别也。”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“脾病者,身重,善肌肉痿,足不收,行善瘈,脚下痛。”多因脾肾气虚,精血不足所致。本证

  • 寒则收引

    收引,即挛缩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”当寒邪侵入人体,留滞于经络关节肌肉之间,则络脉收缩,筋肉拘急,气血流行被阻,因而产生疼痛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。客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