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耳衄

耳衄

病证名。指血从耳中流出。《医宗金鉴·杂病心法要诀》:“耳出血,曰耳衄。”肾开窍于耳,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,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、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。因肝胆火旺者,常有头痛烦躁,夜寐不安,口苦咽干关脉弦数等症。治宜清泄木火,选用柴胡疏肝汤、龙胆泻肝汤。因肾虚火动者,多见性欲亢进、烦躁遗精,舌干红,脉弦细数等症。治宜滋阴降火,方如六味丸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。也可外治,用十灰散龙骨末吹耳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儿脐血出

    病证名,出《本草纲目》,又名血脐。指断脐后,脐部有血渗出,经久不止。可因患儿脐带粗大,干缩后,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;或因胎热内盛,迫血妄行而致。大多在出生后第一星期,脐带脱落的前后发现。如出血无其他症状

  • 疔俞

    经外奇穴名。见《针灸秘开》。位于前臂屈侧,神门穴直上4寸,向内侧旁开0.3寸处。主治疔痈。艾柱灸(患侧)3~7壮。

  • 数堕胎

    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一。即滑胎。详该条。

  • 酒痰

    痰证之一。①指酒湿积聚所致者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痰饮源流》:“酒痰,因饮酒不消,或酒后多饮茶水,但得酒,次日即吐,饮食不美,呕吐酸水等症,宜瑞竹堂化痰丸。”②指素有痰疾,因饮食酒醪厚味而喘咯欬唾者,又名

  • 犯黄

   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:“有得黄病已瘥,而将息失宜,饮食过度,犯触禁忌,致病发胃,名为犯黄候。”犯黄即指黄疸已退而又发者,多属慢性肝脏疾患。参见黄疸有关条。

  • 何廉臣

    【介绍】:见何炳元条。

  • 乳没汤

    《医学从众录》卷八方。乳香、防风、知母、陈皮、木通、香附各一钱,没药、川芎、甘草、当归、贝母各五分,薏苡仁、金银花、栝蒌仁各二钱,橘叶二十片。水、酒各半煎,食后服。治乳痈。

  • 妊娠消渴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即胎前消渴。详该条。

  • 理血

    治理血分病的方法。包括补血、凉血、温血、祛瘀活血、止血等。详各条。

  • 筋退

    指甲的别名。见《本草纲目》五十二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