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肝肾同源

肝肾同源

五脏相关理论之一。也称乙癸同源。①肝阴肾阴互相滋养;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,故称。此义最为通用。②肝和肾均内寄相火,且相火源于命门。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,常是肝肾并治,或采用滋水涵木,或补肝养肾,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,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。③和虚实补泻有关。如《医宗必读》:“东方之木,无虚不可补,补肾即所以补肝;北方之水,无实不可泻,泻肝即所以泻肾。”可备一说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李汤卿

    【介绍】:元末医家。与刘完素、三传弟子王青字同时,学宗刘完素、张子和,尤重经络运气学说。创轻、清、暑、火、解、甘、淡、缓、寒、调、夺、湿、补、平、荣、涩、和、温十八剂。于病证立名,不循旧说。撰《心印绀

  • 豆寄生

    见《植物学大辞典》。为菟丝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龟背

    病证名。即脊骨弯曲突起,如龟之背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儿生下客风入脊,逐于髓,即成龟背。”或由胎禀不足,调养失宜,脾肾两虚,脊骨柔弱所致。症见脊柱弯曲畸形,高突隆起,步行伛偻,形体羸瘦。可见于佝偻病、

  • 瞳人反背

    病证名。指瞳人倾偏一侧之严重者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瞳人反视。证见眼“珠斜翻倒转,白向外而黑向内也”(《审视瑶函》)。本症为神珠将反之严重者,目珠斜倾于一侧,其黑睛可全为眼眶所掩没。属目偏视之重

  • 少阴厥

    六经厥之一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叙厥论》:“口干,溺赤,腹满,心痛,名少阴厥。……考其厥因,多以不胜乘其所胜,气不得行,遂致于逆。”参六经厥、厥证条。

  • 濒湖脉学白话解

    脉学著作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。本书语释李时珍所著《濒湖脉学》作为初学脉法的阶梯。全书按概论、各论性质将原本七言诀、四言诀的次序颠倒,并就其不同的内容,分成段落,另加标题。此外,删节了原书中一些不切实际

  • 痰迷

    病证名。《厘正按摩要术》:“小儿痰壅气塞,呀呷作声;甚至痰漫窍闭,如痴如迷;甚至痰塞喉间,吐之不出,咽之不入,在小儿为尤多。”治宜豁痰开窍,用涤痰汤加减。

  • 儿捧母心

    病名,见清·叶其蓁《妇科切要》。即捧心生,详该条。

  • 奶母草

    见《卫生简报》(3):11,1971。为飞扬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三柱骨

    背脊天柱骨(第七颈椎)以下的第二胸椎的棘突部分。《医彀》:“肩胛际会处为三柱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