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肌腠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陷脉为痿,留连肉腠。”详肌腠条。
见《兰室秘藏·眼耳鼻门》。即碧天丸,见该条。
证名。指进食后片刻即吐出。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》:“食已即吐者,大黄甘草汤主之。”《金匮要略心典》卷下:“经云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,……若下既不通,必反上逆,所谓阴阳反作,气逆不从,食虽入
①出《药性论》。为天麻之别名。②见《陕西中药志》。为七叶子之别名,各详该条。
见《中药志》。为麝香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三。即白术汤第一方,见白术汤条。
又称内实。①指外邪化热入里,结于胃肠,出现壮热、烦渴、腹痛、便秘等腑实证候。②泛指人体内部气血郁结、停痰、食滞、虫积等。
病证名。指症情似疟而非疟的一类病症。《证治要诀·疟寒热》:“外有伤寒,往来寒热如疟;劳病,往来寒热,亦如疟。谓之如疟,非真疟也。然伤寒寒热如疟,初必恶风寒,发热,头痛体疼,自太阳经而来;劳病寒热如疟,
元、明、清代医官职称。明、清两代,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。元代于1322年(至治二年)设院判2人,官阶正五品。
病名。见《伤科大成》。即髋关节脱臼。详胯骨出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