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白鱼尾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科选粹》卷四。即虎口疔。见该条。
①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女萎之别名。②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川木通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幼科要略》:“稚年夏月食瓜果,水寒之湿,着于脾胃,令人泄泻,其寒湿积聚,未能遽化热气,必用辛温香窜之气。”可用平胃散、胃苓汤、七香饼之类。
见《广东中药》Ⅱ.(生草药部分)。为鲫鱼胆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见清·赵其光《本草求原》。为南瓜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见《江西民间草药》。为杠板归之别名。②见《海南植物志》。为粪箕笃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参见肝气犯脾、肝胃不和各条。
①丧失、耗伤。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: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”②交争、相争。《素问·脉解》:“阴阳内夺,故目无所见也。”③削弱。治郁病法之一,或吐、或伐、或泻,张景岳称之为“三夺”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
出《卫生杂兴》。即芭蕉油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