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余梦塘条。
证名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即掉眩。详该条。
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二十三蒸条。
指脉络之横斜者。《素问·刺疟篇》:“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。”
证名。见《灵枢·热病》。亦作瘛疭或痸疭,又称抽搐、搐搦、抽风等。指手足伸缩交替,抽动不已。《伤寒明理论》卷三:“瘈者筋脉急也,疭者筋脉缓也;急者则引而缩,缓者则纵而伸。或缩或伸,动而不止者,名曰瘈疭。
气功功法。为小周天的全称。详该条。
经穴名,代号ST1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腹部,当脐上6寸,旁开2寸处(《针灸甲乙经》又云“去任脉三寸”)。一说在上管两旁各一寸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,第七肋间动、静
即着噤。见《幼幼新书》卷五。详着噤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目窗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银海精微》谓本证有三:初生时血露入眼,以致眼生赤烂;胎毒所致,产后三、四月,两眼红赤湿烂、眵粘四眦;乳儿眼生湿烂,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。三者通号胎风赤烂。治宜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。可选用小防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