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东中药》Ⅱ.(生草药部分)。为鲫鱼胆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见《东北植物药图志》。为白藓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素问·调经论》。指的是阴液亏耗过度,引起内热证的病机。主要表现为潮热、夜热或五心烦热,多兼有盗汗、口干、舌红、脉细数等症。治疗须滋阴降火。
针灸著作。①一名《针灸捷法大全》。6卷。明·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。卷1~2载针灸歌赋;卷3为周身经穴歌;卷4载窦氏八法流注;卷5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;卷6为灸法。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,并附插图,是
见《汉书·颜师古注》。即芋头,详该条。
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笔筒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伤寒溯源集条。
见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条。
病名。又名疬串。《灵枢·痈疽》:“其痛坚而不者,为马刀挟瘿”。即瘰疬成串,质坚、其形长如马刀者称马刀。挟颈所生者,因其状如缨络,故称挟瘿。参见瘰疬条。
见《医贯》卷四。即外眦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