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指齿牙蛀蚀,间或食物残渣嵌于龋孔而致疼痛。《沈氏尊生书》卷二十三:“虫蚀痛,由饮食余滓积齿缝间,腐臭之气淹渍,致齿龈有孔,虫生其间,蚀一齿尽,又蚀一齿。”宜以五倍子、胡椒研末为丸,塞蛀孔中。保持
元代医官职称。为低级官员,共2人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。
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。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。症见耳廓上生疮,痛流黄水,时发时愈。治宜清热除湿。可选用黄连解毒汤、五味消毒饮、温胆汤等加减。外用胡粉散。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半枫荷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物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见血清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马蔺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衍义》。即滑石,详该条。
即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,见该条。
见清·刘斋甫《妇科三字经》。即正产。详该条。
色与脉相克(脉克色)之脉象。例如面色白得数脉,面色赤得沉脉之类。提示病情重笃。《难经·十三难》:“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,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