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著《小儿药证》一卷,已佚。现有从《医方类聚》的辑本。
病名。指气攻腹膜之外而虚胀、肿满者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八十:“膜外气……本于肺受寒邪,传之于肾,肾气虚弱,脾土又衰,不能制水,使水湿散溢于肌肤之间,气攻于腹膜之外,故谓之膜外气,其病令人虚胀,四肢肿满,按
即柴平汤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八。即瘟毒喉痹。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即珍珠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清抄本《外科或问》(著人未详)。即瘰疬。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纲目》。即鹅口疮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又称胃泻。出《难经·五十七难》。《儒门事亲》:“胃泄者,饮食不化,完谷出,色黄。风乘胃也,宜辛剂之类。”《宣明论方·濡泄证》:“胃泄如随气而下利,豆蔻散主之。”如因肠胃积滞未去,可用通下。《素问
病证名。见《医门法律·黄瘅门》。即阴疸。详该条。
又称透热转气。适用于热性病邪初传入营分的治法。热邪初入营分,症见身热夜甚、口渴或不渴、心烦不眠、时有谵语,或斑疹隐隐,舌绛而干、脉细数。治法宜于清营解毒之中,配以清气分之药,引邪出气分,从外而解。可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