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蓄热吐血

蓄热吐血

病证名。见《金匮翼·诸血统论》。指火热蕴盛或瘀热内蓄所致的吐血。由热蓄血中,迫血妄行。症见口鼻皆出,势如泉涌,膈上热,胸中满痛,脉洪大弦长,按之有力,精神不倦,或血是紫黑成块,或小腹满小便不利,或喜忘如狂,身热屎黑等。如蓄血喜忘如狂,身热屎黑者,瘀已甚也。但小腹满,小便不利者轻也。治宜清热破瘀为主,须用生地、赤芍、茜根、丹皮、制大黄滑石桃仁之属。如简要济众方,从大便导之。体虚者,用藕节茯苓饮等方。参见吐血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下焦吐

    证名。《活法机要·吐证》:“下焦吐者,皆从于寒,地道也。其脉沉而迟。其证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秘而不通。治法当以“毒药”通其秘塞,温其寒气。大便渐通,复以中焦药和之,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。

  • 五十二病方

    新出土古佚医学帛书。撰人未详,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。1973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。共记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,现能辨认的医方约280首。本书不见于历代文献记载,为现存最古的一种医方

  • 石疬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为瘰疬坚硬,形如荔枝状者。参见瘰疬条。

  • 释智斌

    【介绍】:见智斌条。

  • 世补斋不谢方

    见不谢方条。

  • 久齿

    幼儿自六岁开始,乳齿逐步脱落,换生成久齿。久齿的生长及荣槁与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。参见齿条。

  • 回肠

    人体部位名。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。《灵枢·肠胃》:“回肠当脐左环,回周叶积而下,回运环反十六曲,大四寸,径一寸寸之少半,长二丈一尺。”

  • 四圣悬枢

    见黄氏医书八种条。

  • 妊娠胎萎燥

    出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五十五。即胎萎不长。详该条。

  • 三痟

    病名。痛同消。即三消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。详三消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