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虚损

虚损

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。因七情劳倦、饮食、酒色所伤,或病后失于调理,以致阴阳、气血、脏腑虚亏而成。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。气虚多见肺脾虚损。证见四肢无力,懒于言语,动作气短自汗心烦。宜用补中益气汤。血虚多见心肝虚损。证见吐血便血,或妇女崩漏,头晕眼花,或成干血痨。宜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。虚在心者,并用归脾汤;虚在肝者,并用二至丸;内有瘀血者,用大黄虫丸。阳虚多见脾肾虚损。证见饮食减少,大便溏薄,或完谷不化,腰膝痠软,神疲乏力,畏寒肢冷,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,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,脉沉细或沉迟。治宜温补。虚在脾者,可用附子理中汤;虚在肾者,可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。阴虚多见肺肾虚损。肺阴虚者,证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,潮热盗汗,两颧潮红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治宜养阴清肺,可用沙参麦冬汤肾阴虚者,证见腰膝痠软,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,颧红,舌红少津,脉沉细数。治宜滋补真阴,兼予降火,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。参见虚劳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医事说约

    方书。1卷。日本香川秀庵撰。成书于1744年。此书汇辑作者自用医方300余首。分伤风寒、瘟疫、中寒、中暑等60余门。多属仲景方及自撰方。卷首“家方四剂”:顺气剂、解毒剂、排毒剂、润凉剂,各著剂量、用法

  • 经血不断

    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五十一。即经漏。详该条。

  • 敷药发泡疗法

    用某些对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穴位的治疗方法。马王堆汉墓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:“蚖……以葪印其中颠。”意即用芥子泥敷贴头顶中央。《针灸资生经》称此法为天灸。一般选用大蒜、毛茛、天南星、蓖蔴子、威灵仙

  • 摩风膏

    ①《银海精微》卷下方。黄芪、细辛、当归、防风、杏仁、松脂、黄蜡各一两,白芷、麻油各四两。先将蜡油熔化,他药为细末,慢火煎成膏,贴太阳穴。治鹘眼凝睛,外障。②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四册方。蓖麻子(研)一两

  • 太阴阳明论篇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太阴、阳明,均是经脉名。本篇从生理、病理方面,对太阴、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,故名。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,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。脾胃虽属表里关系,但因脾胃在阴阳、

  • 下工

    古代对医疗技术较差的医生的称谓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下工十全六。”意思是说,下工在治疗疾病上治愈率只有60%。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:“下工救其已成,救其已败,救其已成者,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,因

  • 上髎

    经穴名。代号BL31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位于骶部,在第一骶后孔中,约当髂后上棘与骶正中线之中点。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、静脉后支。主治腰骶疼痛,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,大小便不利,下

  • 外命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即复溜,见该条。

  •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

    药物学著作。清·徐大椿撰。1卷。刊于1736年。本书共辑《神农本草经》中的药物100种,加以简要的注释,供初学参考。现有《徐灵胎医学全书》等刊本。

  • 火候

    ①炼丹术语。指炼丹时用火烧炼的程度。《参同契注》:“古有丹书,述火候功用,谓之火记。”②指气功练功的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