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血溢

血溢

即出血。指离经之血,溢于体外者。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小儿诸血溢者,由热乘于血气也。血得热则流溢,随气而上。自鼻出者为鼽衄。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;少则为唾血。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,则为便血。渗于小肠而下者,为溺血。又有血从耳目牙缝龈舌诸窍等出者,是血随经络虚处著溢,自皮孔中出也。”血溢原因很多,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。由于脏腑络脉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,因此出血的情况和机转亦不一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阳络伤则血外溢,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。”气为血之帅,故血脱可导致气衰,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,两者有密切关系。如果出血不止,或大量出血,即有导致虚脱的危险。络伤血溢,宜以止血为主,因热的宜清热止血;因寒的宜温经止血;因血瘀的宜消瘀止血;因气不摄血的,宜固气摄血。参见小儿大衄小儿吐血九道出血大便下血小儿溺血鼻衄舌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胎病结热

    病证名。出《普济方》卷三百五十九。指婴儿里热内结,大便不通,冲心腹胀,甚至脐突的证候。治宜通腑泻结之剂,如三黄丸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黄连、大黄、黄芩)。

  • 治痘图方

    书名。1卷。明·汪机撰。刊年未详。正文部分分绘有始出、圆混等16幅痘疹图形,每图又分顺、逆、险三个小图,图下附解说。最后为痘治附方,共选153方,列其主治及配方。

  • 上睑

    解剖名。见《审视瑶函》。又名上胞、上睥。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。其上界为眉,下界为上睑之眼弦。参见眼睑条。

  • 夜惊

    病证名。小儿在夜间入睡后,突然惊醒,瞪目起坐,躁动不安,面露恐怖,有时喊叫,一般持续10余分钟,可隔数日或数十日发作一次,治宜安神镇惊。用琥珀抱龙丸。结合针刺内关、大椎等穴。

  • 虎戏

    导引法。模仿虎的动作的一种健身活动。西汉初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有“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凫浴猨,鸱视虎顾,是养形之人也”的叙述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始列入五禽戏中。《云笈七韱·导引按摩》(似为宋以

  • 白轸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。指隐疹皮疹色白者。详见隐疹条。

  • 太白石

    出《名医别录》为礜石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大杼

    经穴名。代号BL11。出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。别名背俞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足太阳、手太阳之会。八会穴之骨会。位于背部,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处;一说“除脊各寸半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布有第一、二胸神经

  • 刀斧伤

    指由刀斧利器所造成的创伤。《金匮要略·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》:“刀斧所伤,亡血故也。”

  • 青囊斑龙丸

    见《医学正传》。即斑龙丸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