瘰疬的一种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多由忧愁思虑,暴怒伤肝而致。症为颈旁生核,质较硬,大小不等,常伴寒热,每遇劳、怒时加重。治宜清肝解郁,用柴胡清肝汤;病久体虚者用益气养荣汤。
①身体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!”②妊娠。《脉经》:“妇人经自断而有躯。”
病证名,又名痛渴、三消,为津液枯燥,虚热内盛的病证。临床以口渴、饮多、食多、尿多而消瘦为特征。《幼科铁镜》:“三消之症,实热者少,虚热者多,不足之症……始而心肺消渴,或脾胃消中,或肾水消浊。传染日久,
见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卷十四。即眼力。详该条。
骨名。出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又称,又名血盆骨。即锁骨。参见拄骨条。
经脉生理特点。出《灵枢·根结》。太阳主三阳之表,处于最外围,故为开。
见《中药志》。即马尾连,详该条。
见肘后备急方条。
《外科真诠》方。连翘、天花粉、赤芍药、金银花、甘草、滑石、车前子、泽泻各等分。水煎服。治外感暑热,头面生石疖。
热的意思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炅则气泄。”《类经》十五卷注:“炅,居永切,热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