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疳之一。又名肥疳、食疳、奶疳。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。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。《古今医鉴》:“疳在脾,则面黄身热,腹胀肚大,好吃泥土,水谷不消,泄下酸臭,困睡,减食,消瘦。”有时吐泻,夹有蛔虫等。治以攻积
见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即赤瓟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左右如乳头堆起,只痒不痛,遇辛苦出水,或痔有孔出脓。”相当于肛漏。宜挂线疗法或手术治疗。
见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。为野木瓜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岣嵝神书》。为柳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,为溪黄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医述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生于胁下京门、带脉穴之间,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,胁下不能转动。治法同痈疽。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为地白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医要集览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