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药材>一口红

一口红

药材名称一口红

拼音Yì Kǒu Hónɡ

英文名Herb of pedunculoside

别名一口血。

出处始载于《湖北中草药志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冬青科植物长梗冬青的叶和枝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lex pedunculosa Miq.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晒干用。

原形态长梗冬青 常绿灌木,高4-5m。小枝粗壮,圆柱形,无毛。叶柄长1-2cm;叶片薄革质,卵形、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,长4-10cm,宽2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边缘近全缘,或近顶端常具不明显的疏锯齿,中脉上面稍凹人,多少被毛,侧脉两面均不明显。聚伞花序单生叶腋;花4或5数;雄花序有3-9花,总花梗长约2.5cm,花梗长约2.4mm,花萼直径约1.5mm,花瓣卵形,基部稍联合,雄蕊短于花冠;雌花序经常退化,仅余1花,稀3花,花梗细长,长1-1.5cm,花萼直径约3mm,裂片三角形,花冠直径约5mm,花瓣卵形,子房宽圆锥状,柱头乳头状。果球形,直径7-8mm,红色;分核4-5颗,椭圆形,平滑,沿背部中间有1条线纹;内果皮革质。花期6-7月,果期7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常生长于海拔1000-1300m的山坡灌丛及高山矮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有的破碎或皱缩,长5-8cm,宽2-7cm,中部或近先端处常有细锯齿;黄绿色,叶柄长12-17mm;薄革质;气微,味微苦。

化学成分叶含长梗冬青甙(pedunculoside)。

性味味苦;涩;性凉

归经肺;肝;肾;大肠经

功能主治祛风除湿;散瘀止血。主风湿痹痛;外伤出血;跌打损伤;皮肤皲裂;瘢痕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4.5-9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敷。

各家论述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、止血止痛的功能,用于外伤出血,风湿关节炎,腰痛,跌打损伤,皮肤皲裂,瘢痕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杏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杏叶药材名称杏叶拼音Xìnɡ Yè出处《滇南本草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杏仁"条。化学成分含芸香甙、硝酸盐还元酶。功能

  • 牛心补

    药材名称牛心补别名牛心秧、瓢菜、对叶草、侧花徐长卿、达浪吐鲁[蒙名]、豆胃娘[藏名]来源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阔叶徐长卿Cynanchum hancockianum (Maxim.) Al. Iljins

  • 见血封口

    药材名称见血封口拼音Jiàn Xuè Fēnɡ Kǒu别名竹叶兰、岩七、白跌打、石枫丹、柄叶竹根七来源百合科开口箭属植物弯蕊开口箭Tupistra wattii Hook. f.,

  • 灰包

    药材名称灰包拼音Huī Bāo别名牛屎菰、蛇枕、多形马勃、马皮泡、灰泡来源药材基源:多灰包科真菌多形灰包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operdon polymorphum Vitt.采收和储藏

  • 蜜蜡

    药材名称蜜蜡拼音Mì Là别名蜡(《肘后方》),蜜跖(《本草经集注》),蜂蜡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出处《本经》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工蜂分泌的蜡质,经精制而成。春、秋二季,将取

  • 雨韭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雨韭药材名称雨韭拼音Yǔ Jiǔ别名浮蔷(《救荒野谱》),青茨菇花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蓝鸟花(《植物名汇》)。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的全草。原形态雨久花(《花镜》)

  • 王瓜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王瓜子药材名称王瓜子拼音Wánɡ Guā Zǐ别名赤雹子(《本草衍义》),马雹儿子(《濒湖集简方》),土瓜仁(《本草汇言》)。出处《药性论》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种子。秋季采

  • 大鱼鳅串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鱼鳅串药材名称大鱼鳅串拼音Dà Yú Qiū Chuàn别名白鱼鳅串、调羹草来源为菊科秋分草属植物秋分草Rhynchospermun; verticillatum Reinw.,

  • 水银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水银药材名称水银拼音Shuǐ Yín别名汞来源为液态金属汞,天然汞矿不甚多见,通常系用辰砂矿石加热蒸馏而得。性味辛,寒。有毒。功能主治杀虫,灭虱。用于皮肤疥疮,顽癣;灭头

  • 蓬蘽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蓬蘽药材名称蓬蘽拼音Pénɡ Lěi别名陵蘽、阴蘽(《别录》),割田藨(《纲目,),寒藨(《医林纂要》)。出处《本经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灰白毛莓的果实。秋季果熟时采收。性味甘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