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三拗汤

三拗汤
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三拗汤

药方名称三拗汤

处方甘草(不炙)、麻黄(不去根.节)、杏仁(不去皮.尖),上等分。

炮制俰咀为粗散。

功能主治治感冒风邪,鼻塞声重,语音不出;或伤风伤冷,头痛目眩,四肢拘倦,咳嗽多痰,胸满气短。

用法用量每服五钱,水一盏半,姜钱五片,同煎至一盏,去滓,通口服,以衣被盖覆睡,取微汗为度。

摘录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二:三拗汤

药方名称三拗汤

处方甘草(不炙)麻黄(不去根、节)杏仁(不去皮、尖)各等分

制法上药研为粗末。

功能主治疏风宣肺,止咳平喘。治感冒风邪,鼻塞声重,语音不出,或头痛目眩,咳嗽多痰,胸闷气促。

用法用量每服15克,水220毫升,加姜钱5片,同煎至160毫升,去滓,通口服。以衣被盖覆睡卧,取微汗为度。

备注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,宜肺平喘,其不去根节,为发中有收,使不过于汗;用杏仁空降肺气,止咳化痰,以不去皮尖,为散中有涩,使不过于宜;甘草不炙,乃取其清热解毒,协同麻、杏利气祛痰。三药相配,共奏疏风宜肺,止咳平喘之功。

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二

猜你喜欢

  • 控涎丸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控涎丸药方名称控涎丸处方甘遂(醋制)300g 红大戟300g白芥子300g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带有淡黄色斑点的糊丸;味微辛、辣。炮制以上三味,粉碎成细粉,过筛,混匀。另取米粉或黄米粉240g

  • 灵脂丸

    《直指小儿》卷三:灵脂丸药方名称灵脂丸处方北五灵脂2钱,缩砂仁2钱,白豆蔻仁2钱,麦芽(炒)2钱,蓬术(煨)2钱,青皮(去白)2钱,橘红2钱,使君子肉(焙)2钱,虾蟆(炙焦)3钱。制法上为末,米糊为丸

  • 柴胡地骨皮汤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六八:柴胡地骨皮汤药方名称柴胡地骨皮汤处方柴胡(去苗)1两,地骨皮1两,桔梗(炒)1两,甘草(炙)半两。制法上为粗末。功能主治小儿潮热,饮食不为肌肉,黄瘁,夜卧不安,时有虚汗。用法用量

  • 茱萸内消丸

    药方名称茱萸内消丸处方山茱萸(捣,去校,取肉微炒)桔梗(水浸一伏时,滤出,慢火炒干为度)白蒺藜(炒,去刺)川乌(炮,去皮、脐)肉桂茴香(舶上者,淘去沙石,焙炒)食茱萸吴茱萸(微炒)青皮(去白)各60克

  • 并补两天丸

    药方名称并补两天丸别名两天丸处方橘红3两,牛膝2两,白术4两,砂仁2两,萸肉2两半,龙骨1两半,莲肉2两,鹿胶4两,木瓜2两半,人参1两,枸杞2两半,白茯苓2两半,藿香2两,杜仲2两半,山药3两,川附

  • 加味养元粉

    药方名称加味养元粉处方条参1两,茯苓1两,莲米1两,山药1两,芡实1两,山楂5钱,花椒1钱。功能主治脾胃虚弱。用法用量加糯米1升,炒黄研末,白糖调服。摘录《医学集成》卷二

  • 甘桔散瘘汤

    药方名称甘桔散瘘汤处方甘草、桔梗、枳壳、羌活、川芎、芍药、前胡、大腹皮、紫苏、黄芩、柴胡各等分。功能主治瘰疬,先从喉下起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摘录《简明医彀》卷八

  • 大内塞排脓散

    药方名称大内塞排脓散处方山茱萸1分,五味子1分,茯苓1分,干姜1分,当归4分,石韦4分,芎?4分,附子2分,苁蓉8分,巴戟天8分,远志8分,麦门冬8分,干地黄8分,桂心3分,芍药3分,地胆3分,菟丝子

  • 舒气散

    药方名称舒气散别名舒气饮(《辨证录》卷十二)。处方人参30克当归30克(酒洗)川芎15克白芍15克(酒炒)紫苏梗9克牛膝6克陈皮3克柴胡2.4克葱白22厘米功能主治治妊娠气逆难产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摘录

  • 利咽解毒颗粒

    药方名称利咽解毒颗粒处方板蓝根、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牛蒡子(炒)、山楂(焦)、桔梗、大青叶、僵蚕、玄参、黄芩、地黄、天花粉、大黄、浙贝母、麦冬性状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;味甜、微苦,或味苦(无糖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