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药材>五香草

五香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五香草

药材名称五香草

拼音Wǔ Xiānɡ Cǎo

别名香薷、小叶香薷[浙江]、痧药草、小叶天香薷、野香草

来源唇形科荠宁属植物苏州荠宁Mosla soochouensis Matsuda,以地上全草入药。秋季割取地上部分,扎成小把,鲜用或阴干。

性味辛,温。

功能主治解毒消炎,利尿镇痛。用于中暑,感冒,胃痛,扁桃体炎;外用治蜈蚣咬伤。

用法用量3~5钱;外用全草捣汁外敷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五香草

药材名称五香草

拼音Wǔ Xiānɡ Cǎo

别名香薷、痧药草、小叶香薷、小叶天香油、野香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
出处《浙江民间草药》

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苏州荠薴全草。7~10月采收,阴干。

原形态一年生芳香性草本,高30~40厘米,多分枝。茎方形,疏被倒伏的短柔毛。叶对生,披针形,长2~3厘米,阔5~8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近楔形,具疏生锯齿,光滑,下面密布腺点;叶柄长5毫米。疏生的总状花序顶生;苞片极小,近圆形,先端具短尖头;花长约6毫米;花萼钟形,5裂,外被短毛;花冠淡红色,长为花萼的2倍,上唇直立有缺凹,下唇3裂,中央裂片最大;雄蕊4,后雄蕊或上部的雄蕊发育,稍突出于花冠外,药室2枚,广歧,前雄蕊或下部的雄蕊退化;雌蕊1,子房深4裂,花柱稍凸出,2裂,柱头不等。小坚果棕色,圆形,网状,具有细小的腺点,基部具有明显的果脐。花期9~10月。果期10~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或树荫下肥沃土地上。分布浙江、江苏等地。产于浙江。

性状干燥全草,茎方形,外表棕色,被稀疏白色柔毛,单轴多分枝。叶对生,多卷曲,舒展后,完整的叶呈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。顶端着生总状花序,花冠唇形。气清香。

性味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"性温,微辛。"

功能主治解表,理气止痛。治感冒,扁桃体炎,痧气腹痛,胃气痛。

①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"开膈理气。治胃气痛,痧气。"

②《杭州药植志》:"治感冒和吐血。"
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解毒消炎,利尿镇痛。治中暑,感冒,胃痛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~5钱。

复方①治溃疡病:五香草、红木香各三钱,蒲公英一两,徐长卿二钱。水煎服。

②治扁桃体炎:五香草一两五钱,加蜂蜜适量。水煎服。

③治疖子:五香草、野菊花各三钱,紫花地丁蒲公英各一两。水煎服。

④治蜈蚣咬伤:五香草捣汁外敷。(选方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五香草

药材名称五香草

拼音Wǔ Xiānɡ Cǎo

英文名Suchow Mosla, Herb of Suchow Mosla

别名香薷、痧药草、小叶香薷、小叶天香油、野香草

出处出自《浙江民间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苏州荠苎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 [Or-thodon soochowensis (Matsuda)C. Y. Wu]

采收和储藏:7-10月采收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12-50cm。茎直立,四棱形,被疏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2-7mm,略被柔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.2-2.2cm,宽0.2-0.4cm,先端渐尖,基部狭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上面被微柔毛,下面脉上被短硬毛,有腺点。轮伞花序2花,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顶生的假总状花序,长2-5mm,疏花;苞片小;排列稀疏,近圆形至卵形,长1.5-2.5mm,先端尾尖,上面被柔毛,下面密布腺点;花萼钟形,长约3mm,外面被柔毛及腺点,萼齿5,二唇形,后3齿较短,前2齿深裂;花冠紫色,长6-7mm,外面被微柔毛,上唇直立,微凹,下唇3裂,中裂片较大;雄蕊4,后对能育,略伸出;子房4裂,花柱基生,柱头2裂。小坚果球形,褐色,具网纹。花期7-10月,果期8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草坡或路旁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和江西东部。

性状性状鉴别 茎细方柱形,多分枝,长20-42cm,表面灰绿色至紫色,被向阳花柔毛,质脆。叶对生,卷曲皱缩,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.5-3cm,宽2-5mm,两面有短柔毛及腺点。花争缩成团,苞片小,长仅1.5-2.5cm,花冠淡紫色。小坚果类球形,表面黑褐色。有细网纹。气香浓郁,味辛、凉。

化学成分从全草挥发油中分得26个成分,已鉴定出9个;荠苎烯(orthodene),龙脑烯(bornene),侧柏酮(thujone),二氢葛缕酮(dihydrocarvone),香荆芥酚(carvacrol),甲基丁香油酚(methyleugenol),橙花烯(nerolidene)和α-丁香烯(α-caryophyllene)[1]。

全草中还分得两种黄酮:荠苎黄酮(mosloflavone)[2]和苏荠苎黄酮(moslosooflavone)即5-闳基-7,8-二甲氧基黄酮(5-hydro-xy-7,8-dimethoxyflavone)[3]。

药理作用1.抗菌作用 五香草体外试验中,水煎剂有一定的抗菌作用。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变形杆菌抗菌作用最强,对大肠杆菌、宋内痢疾杆菌和副伤寒杆菌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,但对弗氏痢疾杆蓖、绿脓杆菌作用稍差。抗菌有效成分存在于叶和茎内,根几无作用。给大鼠口服煎剂后,其深缩尿液在试管内有抗菌作用[1,2]。

2.免疫调节作用 五香草能促进健康人和急性肾炎患者的淋巴转化作用,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[3]。

3.毒性 五香草煎剂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为0.78±0.13ml/kg。小剂量对家兔无明显毒性毒性,但1ml/kg剂量以上,就出现阵颤、抽搐等明显中毒症状;2ml/kg剂量可引起家兔反复抽搐,全身强直,角弓反张,反复发作,直至死亡。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,挥发油0.14ml/kg拌食连续2星期,家兔血色素、血清丙氨酸转酰(ALT)、尿素氮等指标均未见异常。五香草毒性可能与含有的侧柏酮有关。30mg/kg苯巴比妥钠对低剂量组家兔有一定保护作用[4]。

毒性对大鼠、小鼠之亚急性试验,证明毒性很小。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煎剂,半数致死量为10.1g/kg。

性味味辛;性温

归经归肺;胃经

功能主治解表;祛暑;理气止痛。主感冒;中暑;痧气;胃气痛;咽喉肿痛;疖子;蜈蚣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-4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开膈理气。治胃气痛,痧气。

2.《杭州药植志》:治感冒和吐血。

3.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解毒消炎,利尿镇痛。治中暑,感冒,胃痛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水晶鱼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晶鱼药材名称水晶鱼拼音Shuǐ Jīnɡ Yú别名鳡鱼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。出处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来源为银鱼科动物太湖短吻银鱼的全体。原形态体细长,略呈圆筒形,后段较侧扁

  • 油桐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油桐叶药材名称油桐叶拼音Yóu Tónɡ Yè别名桐子树叶(《草木便方》)。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嫩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油

  • 长毛柃叶

    药材名称长毛柃叶拼音Zhǎnɡ Máo Línɡ Yè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长毛柃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rya ciliata Merr.[Eurya patentipila Chun]采

  • 虎膏

    药材名称虎膏拼音Hǔ Gāo别名虎油(《物理小识》),虎脂(《本草新编》)。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猫科动物虎的脂肪油。化学成分体内储存脂肪,熔点43~44℃,碘价56.8,含固体脂肪酸44.59%,液体5

  • 藏鮡胆

    药材名称藏鮡胆拼音Cánɡ Zhào Dǎn英文名Drymoglossum gallbladder别名巴格里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鮡科动物藏鮡的胆囊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

  • 驴耳朵草

    药材名称驴耳朵草别名狗舌头、狗舌头草、驴耳朵来源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驴耳风毛菊Saussurea glomerata Poir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鲜用或晒干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消肿。外用

  • 红木耳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红木耳药材名称红木耳拼音Hónɡ Mù ěr别名红靛、一口红(《文山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泉州本草》来源为苋科植物血苋的全草。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。茎紫红色,高1~2米

  • 大麦秸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麦秸药材名称大麦秸拼音Dà Mài Jiē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成熟后枯黄的茎秆。药理作用大麦秸中,含有多糖成分,初步动物试验,具有抗癌作用。性味味甘苦

  • 红辣槁树皮

    药材名称红辣槁树皮拼音Hónɡ Là Gǎo Shù Pí来源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红辣槁树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kwangtungense Mer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

  • 牛耳枫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牛耳枫根药材名称牛耳枫根拼音Niú ěr Fēnɡ Gēn出处《南宁市药物志》来源交让木科植物牛耳枫的根,随时可采,晒干,切片。性味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微苦,平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