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。明、清以来,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,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,对温热病有了进一步认识,在温热病的病因、病理、诊断和治疗上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学说。这一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的防治有
骨名。胸胁众骨之统称。包括胸骨和肋骨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眼子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三十六荡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①指见食物而有厌恶感,不能进食者。《证治汇补》:“恶食非止一端,有胸中痰滞者,宜导痰以助脾。有伤食恶者,宜消化以助脾。有病久胃虚者,宜参术以健脾。”一般可用保和丸加减。②即恶阻。详该条。
古说小儿变蒸可以时日计算,分小变蒸和大变蒸两个阶段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五:“小儿生三十二日一变,六十四日再变兼蒸;九十六日三变,百二十八日四变又蒸;百六十日五变,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;二百二十四日七变,
出《补缺肘后方》。为蓼实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金铁锁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。即蒺藜苗,详该条。
见禾髎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