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闽东本草》为秋鼠曲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攒竹,见该条。
即鼻毛。详该条。
六经厥之一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叙厥论》:“腹胀,后闭,食为寒呕,名太阴厥。……考其厥因,多以不胜乘其所胜,气不得行,遂致于逆。”参见六经厥、厥证条。
证名。亦称猝瘖。出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。指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。多因突然冒寒,或寒包热邪,或肺伤津枯所致。《张氏医通·瘖》:“失音大都不越于肺,然须以暴病得之,为邪郁气逆;久病得之,为津枯血槁。盖暴瘖总
泛指胸腹腔中的五脏六腑。《灵枢·本脏》:“视其外应,以知其内藏,则知所病矣。”
解剖部位名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即脚趾关节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卷三十五下巴豆。因形似荷花瓣或圆钱形,故名。即体癣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珍珠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吴辰灿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