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贵阳民间药草》。为朝天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。谓此障之形“如水银珠子,但微含黄色,不疼不痛,无泪,遮蔽瞳人”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二)。即滑翳内障。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即栀子。详该条。
出《救荒本草》。为金针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相思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通亢、吭。颈前部;喉咙。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不搤其肮。”
证名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发冷时全身颤动。有谓系战慄之轻者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振寒,谓寒而颤振也。”《灵枢·口问》:“寒气客于皮肤,阴气盛,阳气虚,故为振寒、寒栗。”《张氏医通·寒热门》:“
经穴名。在头部者,称头窍阴;在足部者,称足窍阴,同属足少阳胆经。见各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螺厣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骨名。出《灵枢·背腧》。又名膂骨。即第一胸椎棘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