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手少阳三焦经

手少阳三焦经

十二经脉之一。代号SJ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三焦手少阳之脉,起于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两指之间,循手表腕,出臂外两骨之间,上贯肘,循臑外,上肩,而交出足少阳之后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络心包下膈,循属三焦;其支者,从膻中上出缺盆,上项,系耳后上直,出耳上角,以屈下颊至;其支者,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,过客主人前,交颊,至目锐眦。”本经无名指尺侧端(关冲)起始,上出于四、五两指之间,沿手背行至腕部(阳池),向上行经尺、桡两骨之间,通过肘尖部,沿着上臂后边,到肩部,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,从足少阳胆经后面,前行进入缺盆(锁骨上窝),分布在膻中(两乳之间),脉气散布联络心包,向下贯穿膈肌,统属于上、中、下三焦。它的分支,从膻中部位分出,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,经颈至耳后,上行出耳上角,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,直至眼眶下部。它的另一条支脉,从耳后(翳风)进入耳中。出行至耳前,经过客主人前边,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,到达外眼角(丝竹空瞳子髎)。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。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,外眼角痛,汗出,颊痛,耳后、肩、臑、肘、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(图33)。

图33

猜你喜欢

  • 垂浆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圣济总录》。即承浆,见该条。

  • 挂线法

    是用药制丝线(或普通丝线)或橡皮筋等挂断肛门瘘管的方法。亦适用于疮疡溃后形成的瘘管。其原理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局部气血阻塞,肌肉坏死,以达到切开瘘管的目的。

  • 麒麟血

    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为血竭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旱苗法

    人痘接种法之。取天花患者痘痂研极细末,置曲颈银管之一端,对准鼻孔吹入,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。一般至七日而发热,为种痘已成。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,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,鼻涕增多,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,后多不

  • 赤膜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又名红膜。指眼生膜障,其血丝红赤稠密者称赤膜。

  • 生津丸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五方。白糖、乌梅、薄荷、柿霜、硼砂。为粗末,炼蜜为丸,噙化。治暑天发渴。

  • 弱脉

    脉象之一。脉来细软而沉,柔弱无力。见于气血不足的虚证。《四诊抉微》:“弱脉阴虚阳气衰,恶寒发热骨筋痿,多惊多汗精神减。”

  • 小儿痿证

    病证名,指小儿四肢软弱,无力以任地握物的病证。小儿罹患本证,有因热病之后,气液两亏,肺热叶焦而肌肤筋脉失于润养,或温热熏蒸阳明,宗筋弛缓,不能约束筋骨而致者;亦有因于先天禀赋不足,肝肾亏虚而致者。小儿

  • 膝中

    膝盖骨外侧中点。《灵枢·骨度》:“髀枢以下至膝中,长一尺九寸。”张景岳注:“膝中,言膝外侧骨缝之次。”

  • 参发颐

    病名。①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锐毒。见该条。②出《中西合纂外科大全》卷一。即耳后疽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