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手心毒

手心毒

病证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四。又名掌心毒病穿掌、贫子盂、擎珠毒擎疽擎珠疽、穿窟、天蛇、穿掌毒穿掌疽瘭疽手心痈手痈穿板疔、并与托盘疔互称,或称托盘疽;偏于掌边者,又名穿掌毒、穿埂毒鹚痈穿边天蛇穿埂天蛇等,名目繁多。因异物刺伤、染毒或心与心包络二经火毒炽盛所致。其证以掌心红肿高突,疼痛剧烈,昼夜无间为主,并伴有发热,食少,心烦,全身不适。治宜定痛解毒消肿,内服定痛消毒饮银花解毒汤外治:初宜隔蒜灸;或贴生附子片;或生附子煎水浸泡;或白盐、花椒粉各等份醋和外敷;或桑叶捣烂外敷;或仙人掌根磨米醋煖涂;或藜芦煎醋熏洗。若脓成即切开引流,脓尽去腐生肌,可按溃疡治疗。相当于手掌部感染的统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新刻养生食忌

    食疗著作。明·胡文焕纂辑。约成书于1566年。主要阐述食疗禁忌。辑有五谷食忌、五味食忌、五果食忌、五菜食忌、六蓄食忌、诸禽食忌、虫鱼食忌、孕妇食忌、乳母食忌、小儿食忌、逐月食忌。并附录当戒食、诸果有毒

  • 久赤白痢

    病证名。指日久不愈的赤白痢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十七:“久赤白痢者,是冷热乘于血,与津液相杂而下,甚者肠虚不复,故赤白连滞,久不瘥也。”治宜益气固肠,用乌梅丸,或调中益气丸加黄连、枳壳。

  • 温热经纬

    书名。5卷。清·王孟英撰于1852年。卷1~2选辑《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,并引录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、证候及治法;卷3~4采辑叶天士、陈平伯、薛生白、余师愚等研究温热病、

  • 夜疟

    疟疾之一。指疟疾发于夜间者。①即三阴疟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四十二:“疟在夜发,名曰三阴疟疾。”详见三阴疟条。②即鬼疟。《张氏医通·疟》:“夜疟俗名鬼疟。此邪入血分,宜升散血脉之邪。《千金》内补建中加升、柴

  • 晡时

    指申时。详十二时条。

  • 伤食腹痛

    病证名。指多食不消,气机阻滞所致的腹痛。其症痛甚欲大便,利后痛减,脉多弦或沉滑。《医学正传·腹痛》:“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,宜木香槟榔丸下之;如气虚之人,伤饮食而腹痛,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,用人参、白术、

  • 水咳

    病证名。指咳嗽由水饮凌肺引起者。《医学入门》卷四:“水咳,因饮茶水停蓄,为涎上涌,身热,胸满、怔悸者,小青龙汤;身寒胁硬者,玄武汤;结胸者,小半夏汤。……小便闭者,十枣汤;小便涩者,五苓散。”《伤寒六

  • 气蒸

    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二十三蒸条。

  • 寒则收引

    收引,即挛缩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”当寒邪侵入人体,留滞于经络关节肌肉之间,则络脉收缩,筋肉拘急,气血流行被阻,因而产生疼痛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。客于

  • 卢橘

    出《汉书》。为金橘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