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姜黄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太阳与少阳两经同时受邪,起病即见两经的证候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。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”《伤寒溯源集·合病证治第十五》:“太少两阳经之证
元代医官职称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共2人。属低级官员,官阶从七品。
方书名。1卷。宋·王硕撰。约刊于十二世纪末期。本书选方以《三因方》为基础,参考其他有关著作并选录其常用或重要的方药编成。首记人参、甘草、附子等3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及其单方验方;次载三生饮、姜附汤等常用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积雪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濒湖集简方》。为无患子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牡蒿之别名。②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苦地胆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因受风邪引起的皮肤发痒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。因表虚卫气不固,复感风邪,郁阻肌肤而成。起病突然,遍身发痒,游走不定,甚则剧痒难忍,搔后出现抓痕、血痂。治宜祛风养血润燥。内服当归饮子,或针刺曲池
出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。指呕吐、下利并见。后世将卒暴呕吐下利、躁扰不安者,称为霍乱。仅见呕吐下利,病程缓慢者,称为吐利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成无己云:若止呕吐而利,经谓之吐利是也。上吐下利,躁扰烦乱
出《本草拾遗》。为问荆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