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三。“虫形如蟹,为筋肉所化,走于皮中作声如儿啼。用雷丸、雄黄等分末,掺猪肉上,炙肉食之。”供参。
经穴名。代号ST1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鼷穴、面髎、谿穴。属足阳明胃经。阳蹻、任脉、足阳明之会。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,正视时直对瞳孔。布有眶下神经分支,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,并有眶下动、静脉分支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三。即缓疽。见该条。
奇经八脉之一,代号DU。出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其循行路线,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难经曰:督脉者,起于下极之俞,并于脊里,上至风府,入属于脑,上巅循额,至鼻柱,阳脉之海也。”(按: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原文无后三
见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。即柿饼,详该条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刺楸树皮之简称,详该条。
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即三丫苦,详该条。
即白金丸,见该条。
见南京药学院《中草药学》。为木芙蓉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