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狐惑

狐惑

病名。亦作狐。指因感染虫毒,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、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一种疾患。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》:“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。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;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。蚀于肛者,雄黄熏之。”又:“病者脉数,无热微烦,默默但欲卧,汗出,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鸠眼,七八日,目四眦黑。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,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”多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。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为主,兼用外治法。本病类似“口、眼、生殖器三联综合征。或谓本病系虫病之一种,又称病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卷上:“狐惑,虫病。即巢氏所谓病也。默默欲眠、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,其躁扰之象,有似伤寒少阴热证,而实为之乱其心也。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有似伤寒阳明实证,而实为虫之扰其胃也。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者,虫之上下聚散无时,故其色变更不一,甚者脉亦大小无定也。”《金匮要略浅注》卷二:“狐惑之为病,虫病也。……虫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。”参见病、虫病条。亦有谓本病是牙疳下疳的古名者。《医宗金鉴》卷三十七:“狐惑,牙疳,下疳等疮之古名也。近时惟以疳呼之。下疳即狐也,蚀烂肛阴;牙疳即惑也,蚀咽腐龈,脱牙穿腮破唇。毒因伤寒病后,余毒与湿之为害也。或生斑疹之后,或生癖疾下利之后,其为患亦同也。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,时时不一,喜睡目不能闭,潮热声哑,腐烂之处,秽气熏人。若胃壮能食,堪受攻病重药,或病之势缓,治多全也。”参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养心莲

    见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。为蜘蛛香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周松龄

    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字仙渠。嘉庆七年(1802),其父从棲霞(今南京)李芹学小儿推拿,得李氏授《福婴指掌》一卷。松龄自幼得览此书,后又研习《推拿秘书》、《推拿真诀》等书,医术渐精,治婴儿险症常立取功效。

  • 瘦人经水来少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指身体瘦弱而月经量少。多属气血俱虚。治宜气血双补。方用四物汤加人参汤。参见月经过少条。

  • 四叶苹

    见《天宝本草》。为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虫碎舌

    即红中蚀烂舌。详该条。

  • 葛从豫

    【介绍】:见葛应雷条。

  • 军中一捻金散

    《永类钤方》卷七方。金樱叶、苧叶、桑叶各等分。捣烂或阴干研末,敷患处。治金疮出血。

  • 漏睛

    病名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三。又名目脓漏、漏睛脓出、漏睛眼、热积必溃之病、窍漏证、眥漏症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眥头结聚生疮,流出脓汁或如涎水,粘睛上下,不痛,仍无翳膜。此因心气不宁,并风热停留在睑

  • 蝇影飞越

    证名。见明·邓苑《一草亭目科全书》。即飞蝇散乱。详该条。

  • 清咽汤

    ①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二方。升麻、玄参、射干、连翘、栀子、黄芩、石膏、当归尾、麦门冬、生地黄、薄荷、大黄、金银花、甘草节。水煎服。治疹后热毒上冲,喉哑疼痛,饮水不止。②《疫喉浅论》卷下方。荆芥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