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医钞类编》卷七。《金匮要略·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》:“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。”酒性大热,最易伤胃,胃气不守,乱于胸中,中焦之血,不布于经络,因热射肺而为咳逆,
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为自扣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叶文龄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。即解溪,见该条。
见《救荒本草》。为回回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绛梨木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蒟酱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茅莓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伤寒发微论》。指汗出如油之状,黏腻不易流动。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。参见绝汗、油汗、黏汗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生于尾骨上端的外痈。因其为坐马着力之处而得名。鹳口疽大多由此转化而成。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