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盆腔炎

盆腔炎

病名。系指子宫、输卵管、卵巢、子宫旁组织及盆腔腹膜等部位炎症的总称。以输卵管炎较为多见。根据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有急、慢性之分。主要症状有发热,恶寒,少腹疼痛,带下多,月经不调等。这些证候分别归属于带下、痛经、月经不调、不孕症、癥瘕产后发热热入血室等范围。急性期以发热、恶寒为主,兼有小腹疼痛,带下,苔黄脉数等症,宜清热利湿,化瘀解毒,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;若属热入血室,寒热往来心烦喜呕等症,宜和解少阳,用小柴胡汤加减。慢性炎症以带下为主症者,如湿从寒化,可用完带汤加减。湿从热化,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以痛经或癥瘕为主症者,当以活血止痛,化瘀散结,用桂枝茯苓丸加减;亦可用千年健、追地风、川断、归尾、防风、乳香、没药红花血竭透骨草五加皮作腹部熥药法(上药为粗末,装纱布袋内蒸三十分钟,乘热敷下腹部,一日一次),或用红藤汤(红藤、败酱草桃仁赤芍蒲公英)作煎剂保留灌肠。其他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治疗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腹中痛

    证名。见《中藏经·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》。详腹痛条。

  • 脾中寒证

    指脾受寒邪所致的病证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二:“脾中寒之状,心腹胀,四肢挛急,嗳噫不通,脏气不传,或秘或泄。”治宜温脾散寒为主。选用不换金正气散、附子五积散、姜附汤、温脾丸等方。

  • 注下

    水泻的古称。又称注泄、泄注。出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。因泄下如水注之状,故名。详水泻条。

  • 高喘

    证名。指突然发热而呼吸迫促的证候。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·热论》:“暴热上喘者,病在心肺,谓之高喘。”治宜宣肺平喘,用麻杏甘石汤。

  • 王历

    【介绍】:见刘防条。

  • 睑皮垂缓

    病证名。见梁翰芬《眼科学讲义》。即上胞下垂。详该条。

  • 巨髎

    经穴名。代号ST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手足阳明、阳蹻之会。位于面部,与鼻翼下缘平齐,正视时,直对瞳孔。一说“在鼻孔下,侠水沟旁八分”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,并有面

  • 杨梅痈漏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四。即杨梅结毒。见该条。

  • 双龙摆尾

    小儿推拿方法。出明·周于蕃《幼科推拿妙诀》。又名二龙摆尾。操作方法有三种。①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,右手摇其食、小二指。见《小儿推拿秘诀·手上推拿法》。②右手拿儿食指,左手拿小指,往下摇拽。③左手托儿斗

  • 橡村治验

   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