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眩晕

眩晕

病名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眩晕证治》。又称眩运头旋眼花。眩,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;晕,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。《医碥·眩晕》:“眩,惑乱也,从目从玄。玄,黑暗也,谓眼见黑暗也,虚人久蹲陡起,眼多黑暗是也;晕与运同,旋转也,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,世谓之头旋是也。”《证治汇补·眩晕章》:“其状目暗,耳鸣,如立舟车之上,起则欲倒,不省人事。盖眩者言视物皆黑,晕者言视物皆转,二者兼有,方曰眩晕。”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,或气血衰弱,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。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:“眩晕,有风,有热,有痰,有气,有虚,有湿。”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。如刘河间主风火。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五运主病》:“所谓风气甚,而头目眩运者,由风木旺,必是金衰不能制木,而木复生火。风火皆属阳,多为兼化,阳主乎动,两动相搏,则为之旋转。”朱丹溪主痰。《丹溪心法·头眩》:“无痰则不作眩。”张景岳主虚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无虚不能作眩。”根据病因、症状之不同,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。详各该条。本证可见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、耳源性眩晕、颅内血管性病变、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睛溢血

    眼科病证。见广州中医学院《中医眼科学讲义》。即色似胭脂证。详该条。

  • 小金丝膏

    《串雅内编》卷二方。沥清、白胶香各二两,乳香二钱,没药一两,黄蜡三钱,香油三两。熬至滴水不散,倾入水中,拔扯千遍收贮,用时捻作饼,贴患处。治疥疮疖毒。

  • 炅则气泄

    出《素问·举痛论》。又称热则气泄。炅,即热之意。气泄,指阳气外泄。热则毛窍腠理疏松而多汗,阳气随汗散泄于外。

  • 曹家达

    【介绍】:见曹颖甫条。

  • 早晨嗽

    一名清晨嗽。指晨起作咳,或晨间咳嗽加剧者。多因气动宿痰、食积所致。《增补万病回春·咳嗽》:“早晨嗽者,胃中有食积也。”《类证治裁》:“清晨嗽、为气动宿痰,二陈汤加贝母、枳壳、桑白皮、枇杷叶、橘红。”《

  • 髭(zī 资)

    即口上胡须。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:“血气盛则髭美,血少气多则髭恶,血气皆少则无髭。”

  • 口问

    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篇所论诸病,既非风寒之外感,又非情志之内伤,古书没有记载,口授相传,故名。篇内讨论了十二种病证之发病机制、证状及针刺方法,即:欠、哕、唏、振寒、噫、嚏、亸、泣出、太息、涎下、耳鸣、自

  • 舒氏伤寒六经定法

    伤寒著作。清舒诏(驰远)撰。作者提示伤寒六经病证的主证及治法。后附医案二则。现存多种刊本。

  • 周恭

    【生卒】:十五世纪【介绍】:明代文人。字寅之。江苏昆山人。儒生,隐居在乡里,喜作诗,尤好方书。将宋代张杲所著的《医说》加以补充增益,编成《续医说会编》。

  • 古方新解

    书名。8卷。清·徐大椿撰于1764年。原刊本已佚,今存本经1920年陆士谔增补注释,名《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》。书中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、风门、痹历节门、痿门、厥门等40类,共900余方。徐氏在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