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肌热

肌热

证名。指肌表有发热感觉。见《内外伤辨惑论》卷中。有虚实之分。实证多为外邪侵袭,阳明经脉受病。《景岳全书·伤寒典》:“阳明经病,为身热,目疼,鼻干,不眠,脉洪而长,以阳明主肌肉,其脉挟鼻络于目,故为此证。”治宜去阳明在经之邪,宜柴葛解肌汤等方。虚证多为气虚血虚所致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肌热,燥热目赤面红,烦渴引饮,日夜不息,脉浮大而虚,重按全无,为血虚发热,症似白虎,唯脉不长实为辨也,误服白虎必危,宜当归二钱,黄芪一两。”《丹溪心法·发热》:“肌热及去痰者,须用黄芩,肌热亦用黄芪,……补中益气汤,治虚中有热或肌表之热。”参见发热、气虚发热、血虚发热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仁当·东桑嘉措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藏医学家。西藏吉雪人。著有《医学源流》。

  • 秦伯未

    【生卒】:1901~1970【介绍】:现代医家。名之济,别号谦斋。上海浦东人。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,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、新中国医学院。治学态度严谨勤奋,有较高的中医学术水平。建国后曾任教于北

  • 火嗽

    病证名。指火盛犯肺引起的咳嗽。又称火热嗽、火咳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:“火嗽,火热嗽也。其脉洪数,必兼面赤,烦渴引饮,有声痰少。或由肺家积热,宜清肺饮;或由伤寒潮热,痰盛,胸胁痛,宜柴胡枳桔

  • 天芥菜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苦地胆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医学真传

    综合性医书。清·高士宗撰述。1699年由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。全书共43篇,阐述病因、病理、诊治要则、用药及辨药大略。作者善于辨别疑似之证,力究疾病原委,治病反对拘泥成方,论述简要切实。后收入

  • 前胡饮

    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二方。前胡、人参、官桂、茯苓(去皮)、柴胡、炒桔梗、黄芩(去黑心)、生地黄、旋覆花、炙甘草、玄参各一两,麦门冬(去心)、半夏(洗七次)、白术各一两半,厚朴(去粗皮,生姜汁炒)二两。为

  • 足跟

    脚的后部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足少阴之脉……当踝后绕跟,别走太阳。”

  • 立退丸

    《审视瑶函》卷三方。又名定志丸。人参二钱,天门冬、炒石菖蒲、远志、麦门冬、予知子各一两,茯苓二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朱砂二钱为衣,每服一钱五分,茶水或开水送下。治目珠突出。

  • 猪膏汤

    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八方。猪膏、生姜汁各二升,青蒿汁、天门冬汁各一升。用微火,银器内熬成膏,每服一匙,不拘时酒汤调下。治肝劳实热,关格牢涩,闭塞不通,毛悴色夭。

  • 木香利膈丸

    见《兰室秘藏·呕吐门》。即吴茱萸丸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