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名。代号GB34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合(土)穴。八会穴之筋会。位于小腿外侧,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。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,并有膝下外侧动、静脉通过。主治胁肋痛,口苦,呕吐,黄
【介绍】:清末医家。字雪渔,歙县(今属安徽)人,为当地喉科名医郑宏绩之长子。少攻举子业,后承继家学,潜心医学,撰有《伤寒金匮经方简易歌括》、《医汇简切》、《医学正义》、《痘治正名类参》、《愚虑医草》、
妇产科著作。清·周贻观辑。3卷。刊于1830年。周氏采集群书,参以己见,辑成此书。分调经、求嗣、胎前、产后四门,概述妇女经带胎产常见病的病因、病机、病证及治法,并附以歌括,便以读者记诵。现存初刻本。
《圣济总录》卷十五方。又名一滴金。人中白、炒地龙各一两。为细末,羊胆汁和丸,芥子大,每用一丸,新汲水一滴化开,滴入两鼻中。治首风及偏正头痛。
运气著作。1卷。清·吴谦等编纂。刊于1742年。此书即《医宗金鉴》之卷35。本书将《内经》运气要语编成歌诀,并列图于前,俾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。全书共绘太虚、阴阳等图24幅,歌诀29章,图下歌后多有
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(背)俞穴。《灵枢·背腧》:“愿闻五脏之腧。”所指即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和肾俞五穴。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,故名。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。
见《验方新编》卷五。即脱壳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东中药》。为铁包金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石震条。
痧证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霍乱痧,痛而不吐泻者,名干霍乱,毒入血分也,宜放痧。新食宜吐,久食宜消,食积下结宜攻。痛而吐泻者,毒入气分也,宜刮痧;有痧筋则放,宜调其阴阳之气。须知肠胃食积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