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腰痛

腰痛

证名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指腰部疼痛。腰为肾之外候,诸脉多贯于肾而络于腰背。故凡年高、病久,劳倦过度,情志所伤,房室不节而使脏气虚衰;或因感邪、外伤而使腰部经脉不利,气血不畅等,皆可导致腰痛。《济生方·腰痛》:“腰者肾之府,转摇不能,肾将惫矣。审如是说,则知肾系于腰,因嗜欲过度,劳伤肾经,肾脏既虚,喜怒忧思,风寒湿毒,得以伤之,遂致腰痛。又有坠下闪肭气凝血滞,亦致腰痛。”大抵外邪、外伤所致者,以急性腰痛居多,治以祛邪疏通为主;内伤虚损以慢性腰痛多见,治以补肾强筋为主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腰痛证凡悠悠戚戚,屡发不已者,肾之虚也;遇阴雨或久坐痛而垂者,湿也;遇诸寒而痛,或喜暖而恶寒者,寒也;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,热也;郁怒而痛者,气之滞也;忧愁思虑而痛者,气之虚也;劳动即痛者,肝肾之衰也。辨其所因而治之。”根据腰痛程度、部位、病因、症状的不同,有腰脊痛腰背痛、腰胯痛、腰脚痛卒腰痛久腰痛外感腰痛内伤腰痛等。详各条。本证可见于各种脊椎炎、腰椎间盘脱出、脊椎肿瘤、纤维织炎、腰肌劳损及肾下垂、肾盂肾炎、肾结核、肾结石和盆腔疾病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恐膈

    五膈之一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八:“心腹胀满,咳嗽,气逆,腹下若冷,雷鸣绕脐,痛不能食,名曰恐膈。”参见五膈条。

  • 风寒湿痹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二十。因风寒湿三气杂至,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,四肢拘挛,甚则走注疼痛,或手足麻木等。治宜祛风、散寒、利湿。用石顽改定三痹汤、蠲痹汤等方。参见三痹条。

  • 橛骨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聚英》。即长强。见该条。

  • 髀厌

    股部外上方、股骨大转子部位。又称髀枢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胆足少阳之脉……其直者,从缺盆下腋,循胸,过季胁,下合髀厌中……。”

  • 唇甲青

    证名。指口唇与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。《伤寒绪论》卷下:“唇甲青,色之青者为寒,赤者为热,以寒中于里,则血脉凝滞,不能荣行于外,所以唇爪青黑也。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,则唇甲亦青,但青中必带深紫,与阴寒之

  • 内经吴注

    见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条。

  • 伤寒论辨证广注

    书名。14卷。清·汪琥撰于1680年。汪氏根据《素问》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”的理论,析取《伤寒论》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,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。在治法上,不泥守仲景成方,选列自

  • 胡甘伯

    【介绍】:见胡澍条。

  • 臁胫骨

    骨名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:“腑骨,即膝下之小腿骨,俗名臁胫骨者也。”即胻骨。详该条。

  • 板齿

    又名门齿、门牙。即今之切牙。儿生八月板齿始生。详门牙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