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膻中

膻中

①胸部两乳之间正中部位,为宗气所聚之处,《灵枢·海论》:“膻中者,为气之海。”②心包。《灵枢·胀论》:“膻中者,心主之宫城也。”也有认为膻中不完全是心包。《医门棒喝二集》卷一:或谓“胞(包)络属于膻中,……盖心脏如人,包络如人穿之衣,膻中为人居之屋,……岂可谓膻中即是心包乎?”③经穴名。代号RN17。出《灵枢·根结》。别名元儿上气海。属任脉足太阴少阳手太阳、少阳,任脉之会。心包之募穴八会穴气会。位于胸正中线,平第四肋间隙;或于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取穴(《针灸甲乙经》,《千金要方》)。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、静脉的前穿支。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,少乳;以及心绞痛,支气管哮喘,乳腺炎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20分钟(图137)。

图137

猜你喜欢

  • 藏冷夜啼

    病证名。即新生儿腹痛夜啼,详新生儿腹痛条。

  •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

    脉学著作。简称《脉影图说》。2卷。旧题晋·王叔和编,明·沈际飞重订。书中论述七表、八里、九道脉,奇经八脉,十六怪脉,左右手三部阴阳脉绝候等脉学专题,有图有论。作者还介绍了“观形色歌”,作为脉诊的辅助。

  • 岭南脚气

    古病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八十四。又名瘴毒脚气。详该条。

  • 真阴

    即肾阴。与真阳相对而言。肾为元真所在,藏先天之精,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基本的物质,故称。参见肾阴条。

  • 阳盛

    阳热炽盛、偏胜。一般指邪热盛,而人体正气亦盛。表现壮热、无汗、气粗、烦躁、口干等证候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阳盛则外热。”

  • 外感泄泻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四。包括外感风泻、外感寒邪泻、外感中暑泻、外感中热泻、外感湿泻,尚有肺燥作泻亦属外感。详各该条。

  • 神曲酒

    《世医得效方》卷三方。神曲(拳大)一块,酒二大盏。神曲烧通赤,淬酒便饮令尽,仰卧少顷即安。治闪挫腰痛。

  • 足少阴疟

    病名。指疟发于足少阴者。《素问·刺疟篇》:“足少阴之疟,令人呕吐甚,多寒热,热多寒少,欲闭户塞牖而处,其病难已。”治宜先用人参白虎汤,次用鳖甲牛膝汤等方。参见三阴经疟条。

  • 手筋色

    出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。即纹色。详该条。

  • 芋茎

    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芋梗之别名,详该条。